反对——干嘛这样折腾孩子
鬼域幽魂:弄得跟体罚似的。
慕海兰:凡事都有个度吧,过了。
卡落:干嘛要这样折腾孩子,又不是部队。
行者无疆:依然是在“培植盆景”,永远不会想到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临窗弄雨:这是培养礼仪从娃娃抓起么?这会消减孩子们的活力,抹杀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中立——培训虽好但别太过
清风缑城人:有意识地培训是好事,但不能过分。
格莱蒙的薯片: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方式有点怪怪的。
寿州村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素质培养应该鼓励,但不要耽误了学习才好。
调侃——这是为了上头条么
叔叔Lee:学校这是为了上头条么?
AMen系孟朝:老师宫廷剧看多了吧?
不吃喘气儿的:头顶尖的娃子们倒霉了!
Timescore:顶碗?这是要培养杂技演员的节奏吗?
思考——素质教育还需摸索
cozytips: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已经跑偏了,这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还要想方法找策略。
沪城学士:从小开始进行行为规范的塑造很重要,也许没有必要人人达到“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的标准,至少应当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样。
最后一颗子弹:学校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现在“教书”已经到了极致,但“育人”远远落在了后面,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书本上100分那么简单,更需要在生活中得到100分。
点评——何为“素质教育”陷入“各自表述”
包括“顶碗”在内,所谓行为习惯培养,到底算不算素质教育?这本是一个有待细致分析的严肃命题,但在现实舆论场内,却被演绎成一道非对即错的简单判断题。太多围观者急急地给出了盖棺定论式的评断——诸如“简直恶搞”、“像演杂技”等。但很遗憾,这种情绪化、主观化的话语方式,在迅速表明立场之外,并未给出完整的、有逻辑的论证链条。
所以,当我们谈及“素质教育”,至少应该保持起码的耐心与思考。以“顶碗考试”为例,到底是好是坏、利多弊多,或许并非想象中那般显而易见。一方面,该做法旨在让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保持更健康的站姿与身型。就效用角度看,可谓好处多多。但另一方面,“顶碗十秒”等要求,所奉行的仍旧是某种驯化教育的思路,且其“考核设计”本身也未必科学。既然如此,又怎谈得上是“素质教育”呢?
南山小学的课改试验,一再遭遇漫天非议,根本原因还在于,全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缺乏一个清晰、准确的界定。在此语境下,不少学校本着摸石头过河的心态先行先试,而很多人则是以一种想当然、下意识的心态,来围观、解读、评判各种新动向。尤为遗憾的是,各地针对“素质教育”的零星试验所产生的正负经验,似乎并未被有序继承和系统归纳。其结果是,后来者总是摆出一副从头出发的探索姿态,来重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却不管它正确抑或错误。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大词流行久矣,只可惜未能就此形成一套明确的显学。于是,一次次以素质教育为名的粗糙讨论,因其无法积淀成熟的、令人信服见解,只能无奈沦为转瞬即逝的口水风波何为“素质教育”陷入“各自表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