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顶碗成心恶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起码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惠州这所学校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应该是一件好事,只是把行为习惯分成坐姿、集会排队、上下楼梯、站姿、整理桌椅、个人卫生等8个方面,这科学吗?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一定需要考试吗?
考试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一个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教育目的,都需要通过考试来评判。素质教育更是如此,如果素质教育也离不开考试,就跟现在的艺术热一样,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能成为另一种“应试”。
现在素质教育很热,几乎没有哪一所学校哪一个教育者,敢对素质教育置喙的。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搞好素质教育,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共识。现实中许多素质教育,只是戴了一顶纯天然的帽子,其实施的还是农药。甚至一些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还要应试教育,不仅依然要考试,依然加重学生负担,而且还要给学生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所以,应该进行一场深入的讨论,即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才能搞好。对于当下教育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失去方寸,搞一些浮而不实的游戏。这些举措,不仅实现不了学生素质教育提升,而且极大地败了公众胃口。拿考试顶碗来说,就很像是恶搞素质教育。这样的素质教育,又有多大意义?
【启示与思考】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南山学校“小学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案”的探索显得有些另类,特别是期中考“顶碗”站10秒算合格这一项,更是颠覆了许多人对于考试的惯有理解。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做法引发关注甚至遭人非议在所难免。但在素质教育“只闻口号,不见行动”那么多年之后,我们似乎更应该给予改革者以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即便改革再另类、探索再离经叛道,也不妨允许他们先出来“走两步”。
有指责者称,南山学校的课改实践幅度最大的部分仍放在小学低年级,越到高年级越趋保守,“只要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在,素质教育改革就难以彻底推行。”说这话的人显然没搞清楚大环境与小气候之间的辩证关系,更何况,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没有来自一线的实践探索,高考制度这一“上层建筑”岂会自动改变?啥事都不做,只知道把所有问题都推给体制、推给高考,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政行为”。
还有人说,南山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办学自主性权限较大,不像公立学校那样要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认可,“这就给了愿意改革的学校相对较大的操作空间。”这话没错,却不能成为相关改革裹足不前的理由。相反,教育部门应对此反思,自身的某些管理理念、考核制度是否已成了改革的绊脚石;至于公立学校的校长们,除了来自上面的约束,自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逻辑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改革的探索吗?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一般读者津津乐道于“期中考‘顶碗’站10秒算合格”的花边轶事,教育部门却不能只把它当作可乐新闻读,而是要从中汲取改革的勇气与智慧。哪怕变革局限于低段学生、仅仅体现在期中考上,但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很多时候,改革不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细微的摸索、改变开始的吗?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相比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格塑造和习惯的养成更重要。南山学校的这一考核方案,只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升级后文化课成绩比重会随之上升,可见其教育理念还是比较科学的。近年,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对教育改革进行了部署,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年起北京市小学一、二年级将不开设英语课……种种措施和努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再来看南山学校的“顶碗考试”,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可贵的教育探索和实践。所以,愿这样的“奇葩教育”越来越多,给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更有用的经验、更准确的方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