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农政策中期调整面临的关键问题与策略选择(3)

我国三农政策中期调整面临的关键问题与策略选择(3)

另外一个在农地经营制度中必须认真对待的制度是村社制度。我认为乡土社会的村社应在新时期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及经营者的选择和培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土地的社区共有制使得农村社区的土地耕种经营具有排外性,这个特点在可见的未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可能性,但由于耕作模式的现代化,在未来五到十年间,村社的边界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认为在一定的时期内,土地的规模经营边界会越来越村社化,会形成一个个以村社为单位的农场,根据村社边界内农户的经营能力来确定经营者和经营规模,村社内可以出现数量不等的农场,农场主则产生于村社内部。村庄在为农业提供农资供销、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等方面将是一个重要载体,否则,其他很多主体也会进来。也就是说,村庄将会在未来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逐渐消亡。

那么,在未来农村改革中对村社制度如何安排?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乡村村社,是以传统农业的耕作半径为基础形成的。在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村社的耕作半径正在逐渐扩大,那么未来农村的村社边界也应该会随之逐渐外扩,这些变化将会冲击现有的村社集体所有权’,带来村社集体所有制的变革。现实中出现村社在合并过程中集体所有权的虚化甚至消失,有些地方在村庄合并的过程中直接将自然村的所有权上升到行政村一级,这些都是不利于农村稳定和农民权益保护的。我认为在这个村社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集体所有权量化、确权为成员权,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变更集体所有权或者变更村社的范围忽视集体所有权的问题,也就避免了农村土地成员权的混乱。以上两项政策安排恰当了,现在面临的农民进城之后对农业的冲击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

三、教育政策调整实现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

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都需要人力资本的支撑,而农村将来在客观上仍将提供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目前,作为中国工业化劳动力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是基本没有受过职业培训而直接进入到产业体系。要想真正实现国家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从现在开始,必须要建立国家层面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否则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将因没有人力资本基础的支撑而受阻。目前的以大型和特大城市为载体构建的、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要转向以职业培训为主导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并且劳动力职业培训应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得到强化,这对于中国未来成为人力资本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

与人力资本提升直接相关的,还有城乡制度的接轨问题。我们要对已经和将要进入城市的3~4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如何融入城市进行整体性政策设计。根据201 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留守儿童已经超过了6000万,这一规模巨大的儿童的教育、心智培育基本是割裂的,而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最终会在一定的时期返回到农村。因此,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的制度设计,是提升中国人力资本的关键。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保、医疗和养老制度的接轨外,还要对这个产业工人群体建立一个职业培训体系,这需要一整套的培训、训练、技工考核、职业资格的认证和升级制度设计。这个群体的子女,即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是成为下一代的低端产业的农民工还是成为支持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将取决于我们的制度选择和设计。我认为未来进城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必须要以举家迁移为主。其核心是我们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