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能源领域中的功利主义表现
能源功利主义与新重商主义的“奖出和限入”政策有较大关联。鼓励本国企业出口的核心在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成本优势。恰好美国的新能源产业能够为降低美国本土企业的成本创造有利条件。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认为,美国在生产力方面实现了极大的提升,单位劳动成本也呈下降趋势。2011年之后,美国制造业正进入上升期,这不仅是衰退过后的一次反弹,更是长期结构性改进的一个迹象。能源功利主义的确对推动欧美各国制造业回归起到了“奖出和限入”的作用。
(一)能源功利主义和奖出效应
国际能源体系的主导权正在朝向新能源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的增长热点,新能源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直接拉动投资在1000亿美元以上,带动就业人口超过数百万,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①
因此欧美发达国家认为发展新能源有助于其主导国际体系。②新能源与油气资源不同,它属于自产自销的资源,谁掌握了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的制造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先机,它在促进本国的能源转型和带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双重的直接作用,同时还可以投资国外市场掌握他国的能源命脉。所以,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智能、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等再生能源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所在。推动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保持国内氢能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新能源技术进步、引领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潮流、抢占新一轮能源革命制高点已经是各国考虑的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11月,奥巴马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在竞选期间,奥巴马极力推动所谓“绿色新政”,即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在所有相关产业推动能源创新,以确保美国有最好的技术和最好的技术员来开发新能源。目前美国的能效已经大幅度提高,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翻番。奥巴马的重点在于新能源,“即能把煤炭中的污染物质降低,这就是新能源”。③
奥巴马也计划推动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数百亿美元来加强清洁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奥巴马在制造业回归中的最重要创举是绘制美国未来新能源的蓝图,未来六年美国将支出530亿美元用于高铁建设,增加美国能源部295亿美元的预算要求,大力发展地热技术、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源。还成立基础能源科学研究中心以便发现新的方法来生产、储存和使用能源。④
奥巴马由此宣布“在2035年时,有80%电力来自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及天然气。在2015年拥有逾100万辆电动车”。①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国情咨文有四大目标,包括在2015年要见到逾百万辆电力汽车在路上行驶、在2016年美国有98%的高速无线网络覆盖、2035年有80%美国人可搭乘高速铁路以及80%电力由洁净能源供应等,四大目标中除了加大高速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外,其余三项均与能源创新革命有关。②
2013年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即制定全国清洁能源标准,要求美国各州制定一定比例的清洁能源发展计划。③美国能源情报署(EIA)2013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降低了5%,单位GDP能源强度降低了9%。2007-2011年交通工具传统燃料用量下降7.8%至1710亿汽油当量加仑。④
欧盟在金融危机期间依旧着力推动新能源发展计划。⑤2010年欧盟提出了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规划——“欧盟2020战略”。⑥其中的关键在于,迅速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高新、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帮助欧盟国家迅速摆脱经济衰退;巩固欧洲国家高新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利用低碳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为欧盟在国际市场赢得竞争力和经济效益。⑦
2011年3月,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份到2050年实现至少80%的欧盟内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的路线图。⑧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杜朗巴罗佐(JoseManuelDuraoBarroso)指出:“我们决不能忘记欧洲向低排放经济过渡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机遇……到2020年,仅再生能源部门就将带来100万个就业机会。欧洲可以成为低碳时代的第一个经济体:我们必须抓住机遇。”⑨
欧洲商会的研究也表明,气候政策对就业形成了正效应。因为通常能源进口不会给地方带来新的就业,而应用新的能源技术可以在其相关的支持和服务行业创造工作岗位。数据表明,快速成长的风电企业已经在德国雇用了6.4万人,在丹麦雇用了2.1万人,在西班牙则为3.5万人。
欧盟的“生物量行动计划”(BiomassActionPlan)影响评估预测,行动计划通过生物发电和生物燃料,可以给欧盟国家的电力和交通行业直接提供25万-30万个工作岗位。①
2011年年末,欧盟出台《2050年欧洲能源路线图》,详尽描述了2050年欧洲能源系统实现零排放的政策框架和技术选择。欧盟的中坚力量德国奉行弃核的能源体系转型战略:德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电力占全部电力生产的份额提升至35%(到2030年提升至50%,到2050年再提升至80%),同时计划在2022年之前逐步淘汰核能发电。另外,欧盟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入,全球碳市场的交易量不容小觑,通过欧元定价的碳交易,带动欧盟相关的金融服务发展,并向全球渗透,挑战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②
(二)能源功利主义和限入效应
低碳和新能源产业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主要阵地,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一方面这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是中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强国之路。新能源产业目前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在2005-2010年期间,能耗强度下降19.1%,减少了1.7G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从2010-2015年,二氧化碳强度要下降17%;202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45%。另外可再生能源份额的15%指标以及森林碳汇指标也都成为国内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中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已形成初稿,初步确定了主要可再生能源行业“十二五”末期的发展目标,其中光伏发电装机目标为吉瓦(GW)、风电装机目标为9000万千瓦。③
中国的光伏产业更是占据全球半壁江山。④中国《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会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快启动。目前中国风机和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到全球份额的50%以上,在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中,中国企业共占五家。2011年全球范围内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到4100万千瓦(其中中国新增容量接近新增市场的51%),累计装机达到2.38亿千瓦,市场规模达到300亿美元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增规模也达到2700万千瓦,市场规模达到200亿美元以上。总的来看,中国在风电、太阳能的应用和制造方面都有优势,如2010年年底中国风电总的装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且风电装机成本已经低于3700元/兆瓦。①
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起步不输于发达国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使发达国家有所忌惮,“能源、资源和环境威胁论”不断抬头,西方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利用现有的全球体系,抢夺资源能源,以支持新兴大国的快速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都认为在低碳竞争力和绿色就业方面,它们正面临来自中国的严重挑战。美国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对太阳能的需求增长了41%,但美国本土产量只增加7%,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却实现了翻番,美国四家主要生产商损失了580个就业岗位。据美国一家咨询公司GTMResearch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美国约有1/5的新能源产能消失,主要原因是无法与中国“廉价”太阳能产品竞争。②
面对中国的发展,欧美等国从战略、贸易和技术标准等方面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进行遏制。2010年以来,美国先后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包括风电产品和太阳能电池(板)进行“301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③
欧盟也出现了对中国光伏电池等新能源产品进行贸易限制的企图。奥巴马政府刻意把中国出口与美国的失业率联系起来,对包括中国新能源行业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早在2010年,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申请,称中国政府给予新能源企业高额补贴以提高其产品的价格优势,从而影响美国就业。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RonKirk)宣布,美方正式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针对中国的新能源政策进行301贸易反垄断调查。④
2012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将对中国出口美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征收2.9%-4.73%反补贴关税,以抵消中国非法补贴的影响。⑤
2012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裁定,中国制造商在美国销售的太阳能电池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根据制造商的不同,初步反倾销税从31%-250%不等。中美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已经引起其他地区和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贸易保护以刺激其国内市场和产业。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板、光伏电池以及其他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中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本次反倾销调查将延续15个月。欧盟委员会表示,一旦倾销证据确凿,将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条款对中国产品征收9个月临时反倾销税。①
据欧盟委员会统计,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价值210亿欧元(约合265亿美元)的光伏板及光伏组件。同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多晶硅14643吨,总价值超过55亿元人民币。
欧美也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进一步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予以遏制,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中也引用大量文献分析了类似欧美碳关税国内措施的合理性。“碳关税”已经开始在发达国家间运行起来后向发展中国家施压。从多边环境协定的角度看,《京都议定书》第2条为附件1国家提供了相当大的选择国内政策的灵活性,以满足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承诺。使一国以促进减排为由单方面征收“碳关税”,以削弱未参与减排的国家的进口商品的竞争力获得了《国际环境法》的认可。因此,诸如“碳关税”之类的碳贸易限制措施具有较大的实施可行性。由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量普遍依靠国际贸易和投资,此类碳贸易限制措施必然成为中国政府和外向型企业关注的重点。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大约有7%-14%是为生产出口美国的产品而产生的。在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中,机电、建材、化工、钢铁、塑料制品等传统高碳产品占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而这类高碳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又占有很大比重,对这类产业进行全面低碳化升级改造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约束,短期内无法实现。如果按照现行征收碳税国家每吨碳10-70美元之间的计税标准,若取中间值30美元/吨碳和60美元/吨碳两个等级的碳关税税率,前者将导致中国进出口总额下降0.517%,而实施后者中国进出口总额将下降0.869%。若以目前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额计算,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使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下降近1.7%,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下降幅度增加到2.6%以上。①
中国“走出去”资源战略,也对美国全球资源战略形成了挑战,传统上美国跨国石油公司和当地资源利益集团结盟的关系受到中国公司的冲击,并可能形成中国企业和当地政府的联盟关系。欧洲智库指责中国,不仅技术创新发展迅速,而且不遵守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已经对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了“威胁”,欧洲必须设计全球新的碳排放体系,让新兴发展中国家有意愿融入,应该规范中国的技术和竞争力的发展。此外,欧美联手在知识产权领域不断向中国施压,利用知识产权限制中国中小企业在能源技术创新领域的发展,通过指责和检查相关知识产权来为中国进一步发展能源创新设限。因此,2012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下令禁止中国三一重工集团在俄勒冈州收购四座风力发电场,因为那些发电场的选址与美国海军一个基地十分接近。这是22年来首次有美国总统用这种方式禁止外国企业签订合约。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