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汉字之美 化解汉字危机(2)

传承汉字之美 化解汉字危机(2)

“传承汉字”有必要吗?

有人说“优胜劣汰”,汉字既然不适应时代发展,那就任其自然吧。事实上,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过两次大的危机。

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通假字的大量使用。比如现在记者采访时作笔记,复杂的字就用简单的同音字代替。如果通假字大量使用,汉字就会向拼音文字发展。后来,古人用形声字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开启的新文化运动,提出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最后的折衷方案是简化汉字,利用拉丁字母注音。到今天,海峡两岸关于汉字简化的争议不断,我认为在大陆应该提倡“用简识繁”。简化字只有2235个,单字只有482个,根据偏旁简化的有1753个,因此,书写繁体字虽有难度,但仅认识繁体字就比较容易。

英语有实用性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但我们中国学生要用十年以上时间学英语(中学6年大学4年),花费了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但绝大多数人参加工作后逐渐忘掉了英语,三五年后不会听不会说不会读不会写。原因是没有使用,因为没有实用性。但我们必须学,因为国家规定,升学要考试。我们对外语都如此重视,我们有什么理由让母语自生自灭呢?都德的《最后》一课,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保护汉字传承,不仅仅是国家、民族的感情问题,更因为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抽象符号,它还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统一,有着形音义之美。

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既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又具有表形表义的功能。它能够跨越时空,沟通南北,联接古今。中国地大人众,方言并存,南腔北调,但我们的文字是统一的,能够畅通交流。有学者认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虽有分,但能合,汉字是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先生谈到一个事例,孙中山先生当年在日本筹措革命经费时和友人宫崎滔天谈话,因为两个人语言不通,所以用汉字“笔谈”。语言不通,但是写字能看明白,这是我们汉字独特的魅力。我们今天阅读两三千年前古人的文章,还能够认识,也是因为汉字一脉相承。相反,欧洲与中国面积差不多,人口差不多,但多个国家、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表音文字虽然记录方便,但语音稳定性较差;因此,一种文字,因为随读音而变化,最终就形成不同文字。今天有英式英语、美式英语。今天英国人看莎士比亚时代的文献,也感到难度很大。

其次,汉字有书法艺术。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既有实用性,又单独成为艺术欣赏的文字。历代经典的书法作品是中国的一笔财富,也是中国对世界艺术的卓越贡献,灵动的线条魅力无穷,吸引着欣赏者的目光,打动的是观赏者的心灵。而书法学习和创作,不仅是艺术美的熏陶,还是修养身心、塑造性格气质的一种方式。古人说“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比如,楷书培养我们沉着稳重、严谨端庄;草书让人激情澎湃、自由酣畅。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