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汉字”有何途径?
一是重视书法课:写字课重点在把字写对,书法课侧重于把字写美。国家已经作了要求,各级学校认真落实,各级老师带头学习,书法教学氛围必将形成。
二是增加汉字源流课: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知道这个字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演变的,从而感受到汉字生动有趣,有历史,有文化,进而在内心认可敬重古圣先贤的智慧。同时,要从体系上认识汉字。如果孤立学习汉字,劳神费力。汉字是有机的整体,要在掌握基本字根的基础上,增减组合,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汉字大家族。《说文解字》有象形字264个,高明先生认为汉字字原为160个左右,我们《读字》认为掌握240个核心字根,480个二级字根,应该轻松愉快。
三是汉字内涵美:通过“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典故,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字义之美,从而正确用字。这可以与古诗词的学习欣赏相结合。
寓教于乐、公众参与是传承汉字之美、化解汉字危机的最好办法
《汉字英雄》热播,根本原因就是寓教于乐,公众参与。在给《汉字英雄》节目组沟通培训时,我们建议:要注重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如果纯粹学术性,观众不感兴趣,只是无效传播;必须寓教于乐,才会引导观众看下去,从中受益。如果纯粹趣味性,那与歌舞选秀有何区别?如果缺乏学术支撑,节目收视越高,误导观众越严重。可以通过主持人或嘉宾的解读,以神话、历史、文化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节目就会有生命力。这也是我们用十年时间撰写《读字》一书追求的目标。节目组设计的汉字十三宫创意非常好。那么,十三个字一组的选择就非常重要,应该围绕一个字根或主题,难度递加,循序渐进,便于嘉宾或主持人延伸文化内涵。
汉字研究是文字学家的专长,汉字使用和传承则需要公众参与。只有学术研究的成果服务于大众,这种研究才更有价值。专家与公众共同努力,必将化解汉字危机。
(作者简介:谢飞东,男中国古琴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公益书画院特聘艺术家、重庆书画社成员、涂山琴社社长。聂晖,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会员、亚洲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兼书画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造型艺术中心副主任,重庆书画院创作部副主任,南岸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