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与责任(2)

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与责任(2)

要正确处理研究理论与关注现实的关系。思想是客观实践的反映,理论的自信来自客观实践的成功。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永葆先进性并巩固其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从实践中汲取养分、拓展视域,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对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分析,也必须深入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充分揭示其表现形式、演变规律及社会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想的泛滥,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解疑释惑、澄清思想的功能。只有真正关注现实、着眼实践,才能在理论研究层面有的放矢、有所突破,也才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核心任务

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政治方向。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异常复杂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内容。能否在大学生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实效方法,使他们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理论武装、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日益完善、内容日益科学、运行日益规范、方法日益灵活、效果日益显著。但也必须看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国际范围内人才竞争的空前激烈、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等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继续推动和不断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校党的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相融合,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使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感,使他们自觉地以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当前,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必须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起点不再是“零”,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在客观上弱化了教师的理论权威。在此背景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深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大学生喜爱的话语方式,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及时对热点问题作出有深度的评论和有立场的回应,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