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演化受哪些机制影响

网络舆情演化受哪些机制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 2.02 亿,即高达65.37%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可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传递民情、阐释民意、参政议政的主渠道、舆论宣传与舆论引导的主战场。因此,要积极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内在机理,从而不断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舆情研判的能力,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历史使命保驾护航。

笔者历经对网络舆论演变的持续观察,试图借助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生物系统论、社会心理学、传播学、法学、社会网络、经济学、物理学、传播动力学、生态系统、控制论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提炼和揭示网络舆论演变过程的内在机理,从而为认识、理解、预测和引导网络舆论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这些演化机理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群体极化效应。“群体极化效应”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新媒体时代,志同道合的团体借助新兴信息技术沟通讨论,他们始终保持一致的共识,但在形式上愈趋极端。而当理性的声音被抑制时,便剩下保持沉默。这种同质化的圈内舆论破坏了网络生态文明,严重危及了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群体极化效应伴随着网民的参与意识、公民意识、主体意识与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得以强化,自发地在网络空间演绎着现实行为;而现实社会中民意表达路径缺失、信息“把关人”失责、“法不责众”侥幸心理的存在更使个体的意识表达容易受到群体意识绑架而发生变化甚至扭曲。

小世界效应。1929年匈牙利人F. Karinthy 最早提出“小世界现象”概念:地球上的任何两个人都可以平均通过一条由6位联系人组成的链条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借助连锁信件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即任意两个陌生人要取得联系,最多相隔6个人,就能实现他们之间的联络。这种现象被称为“小世界效应”。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网络的人际关系既不是完全规则的,也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符合“小世界效应”规律。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崛起与广泛应用,“小世界效应”具有的网络全连通性和无标度特性的传播模式,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认知背景、领域知识与人际交流,网络媒体在个人对某件事情形成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趋凸显。由此可见,充分认识网络情境中公众互联互通的必然性,理性与恰当应用“小世界效应”原理,在网络舆论宣传与舆情引导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核心道德体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