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

甘肃: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

摘要:回顾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所以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就是这种敢于碰硬,敢涉险滩,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中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诉我们,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立足重大问题,抓住关键问题,其次要把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贯穿始终,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具体来说,就是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各种有效途径与策略的自觉意识。其中,发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根本前提。分析研究问题是认清实质、科学决策的唯一途径。回答解决问题则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根本要求。问题意识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原因主要是:35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既创造了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中国奇迹”;同时,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差距还在拉大,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渐凸显,深化改革面临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的痼疾、利益固化的藩篱等重重阻力。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改革矫正,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望、创造活力就会受到挫伤,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也会受到动摇。所以,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并且及时化解矛盾,才能为“中国号”巨轮的顺利前行积聚持续不断的正能量。

所谓改革精神,就是指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旧的条条框框、体制机制的束缚,大胆探索,不断寻求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改革精神,有时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时表现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有时也可能直接表现为坚定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改革魄力。回顾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所以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就是这种敢于碰硬,敢涉险滩,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当前,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艰巨繁重,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与勇气。否则,就可能“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有了问题意识,还不等于就一定有改革精神。最为常见的情形是,有些人摆问题头头是道,甚至直击“要害”,但对“怎么改革、如何解决”时,却“如坠云端”,一头雾水。可见,发现问题,或者说有问题意识,只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还不是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同样,一些有改革热情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问题意识,或者说并不一定会立即抓住问题的实质与核心。

当然,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又是相互联系的。“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就有改革之必要。客观存在着的问题或矛盾,就是问题意识过渡到改革精神,乃至引发改革实践的核心所在,或者说就是二者的中介与桥梁。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又表现在:问题意识一旦形成,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不断地探索、追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个过程已经蕴含着改革精神,或者说变革实践已呼之欲出。同样,真正的改革精神,往往也是由诸多问题、矛盾所引起,而有了问题,就有了改革之必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打个比方,问题意识犹如“对症”的话,那么,改革精神就是要积极地去“下药”治愈,如果只“对症”,不“下药”,就极有可能陷入问题主义的窠臼。因此,只有“对症”与“下药”的辩证统一,才能药到病除,确保肌体健康。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一点就是要深刻领会《决定》所蕴含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改革精神,并且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