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士到军旅名医、麻醉大师
陈绍洋的起点并不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奋”的全部内涵。
1963年4月,陈绍洋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排行第七,是家中最小的弟弟。他的哥哥1970年在部队执行任务时牺牲,被追认为烈士。从小崇拜哥哥的他萌生了最初的英雄情结。
从记事起,深夜为年迈多病的父母抓药,崎岖的山路、阴森的水塘、被脚步惊醒了的狗的狂吠,是陈绍洋一生中最为难忘的回忆。亲人的病痛令他立志从医。
1980年,刚满17岁的陈绍洋考入了第四军大学护理学校,获得了免费上学的机会。在四医大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壤里,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更坚定了他以医报国的信念。
“我和绍洋是同学。入学时大部分同学都很灰心,认为我们毕业后只能当个护士,没有多大前途。但是陈绍洋劝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就一定能做个有用的人。”西京医院数字化中心田玉兔副主任说。
从那时起,陈绍洋的书包里就始终装着“三本书”:一本护理专业书籍、一本三年制大专教材、一本五年制本科教程。晚上宿舍熄灯后,他打着手电钻在被窝里学习;怕影响舍友们休息,他又到厕所对面的水房里学习。
就这样,通过自学和旁听,陈绍洋在护校毕业后不久,就自修完成了本科课程。
在麻醉科库房存放器材的角落里,挤放着一张书桌,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和专业期刊。那就是陈绍洋的学习室。
“我的起点比较低,底子比较薄。怎样才能使我的学术和医疗水平得到提高?我只有挤出更多的时间去补习。如果我每天挤出3个小时去学习,那三年下来我不是比别人多上了一年学吗?”陈绍洋说。
对此,妻子罗兰深有感触。从自家的窗户就可以看见陈绍洋办公室的灯光,但深深相爱的夫妻咫尺天涯。每天下午回家吃过晚饭就去办公室学习,一直到凌晨时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这是陈绍洋从医30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
很多人认为,麻醉师的工作不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吗?在普通百姓的眼里,外科医生是主角,麻醉医生只是配角。
而陈绍洋则说:“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他认为,麻醉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梦醒之间,游刃有余”。医生1%或者1‰的医疗失误,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却是100%的悲剧。他每次从麻醉中寻反思,找差距。
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1995年,年仅32岁的陈绍洋在“麻醉技师”这个辅系列岗位上,凭借无可争辩的实力在学校的“人才打擂”中脱颖而出,破格晋升副高职称,轰动全校。
之后,从辅系列到主系列,从副高职称的技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陈绍洋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护士成长为一名军内外知名的麻醉专家。
“陈绍洋是医院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工作量是常人的两倍。他以挽救病人为最大快乐,创造了麻醉界一个又一个奇迹。”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赞叹说。
罗兰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6月30日,正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夜,医院正要为一名7岁的女孩实施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
为确保手术成功,医院邀请日本医生前来指导,但麻醉却需要独立完成。在既无外援,也无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陈绍洋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提前数月查阅了大量国外文献,收集病例,制定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术后配合等一套完整麻醉方案。术后,他又带领大家24小时吃住在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好应对各项突发情况的准备。
罗兰为丈夫录好香港回归的盛大场面,一连在家里等了三天三夜,却始终没有看到丈夫的身影,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接到。当她忐忑不安地来到陈绍洋的办公室,却看到在满屋子医护人员中,心爱的丈夫正低着头作记录。罗兰心里的怨气一下子消散了,化作了对丈夫的无限心疼。
2010年5月,一位患有胆源性胰腺炎、中度缓和性通气功能障碍的重症老人紧急入院后,外科教授建议尽快手术,呼吸内科教授却认为患者病情危重,无法支持手术。讨论陷入了僵局。
这时,陈绍洋头脑清晰地判断了主要矛盾所在,并提出尖锐的问题:“假如不做手术,再给一些时间,能否让病人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陈绍洋继续追问:“如果不进行手术,从内科角度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又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陈绍洋果断拍板:“既然手术是唯一的治疗办法,再拖下去病人的状况只会越来越糟,为了病人的生命,我们应当试一试。”
医生们深知,这台手术的成功与否,维持和控制患者生命体征的麻醉医生至关重要。陈绍洋这样的拍板,意味着将要承担巨大的手术风险和高难度操作。在陈绍洋的坚持和带领下,手术进行数十个小时,终于成功。术后仅仅10分钟,患者就清醒过来,两个小时后就坐了起来,10个小时后便可下地活动。
这些年,陈绍洋先后承担了世界第二例、全国首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世界年龄最小新生儿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治等30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任务,总结出一整套安全、有效、可行的大器官移植术麻醉方案,没有出现一例明显并发症、无一例医疗纠纷,创造了全国麻醉界的纪录。他在专业领域内潜心探索,先后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7项重大奖项;他探索总结的23项新技术、新业务陆续运用到临床,服务于患者,被誉为军旅名医、麻醉大师。
对此,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感慨地说:“陈绍洋是一个把职业信念看得比命重的人。从医30年,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恪守着一名人民军医的本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