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蜡烛,燃尽自己,把光和温暖留给人们
提到自己与老师的最后一次通话,陈绍洋的助手、学生朱萧玲泣不成声。“他的声音好虚弱,还在电话中关心地问我论文有没有发表。当听说我的论文发表了,他心里的石头好像终于落了地。”
朱萧玲一直不愿意相信老师已经离去的事实。在美国听到老师去世的噩耗后,她总是流着泪下意识地拨打老师的电话号码,希望在电话的另一头,恩师还在。
然而,这个熟悉的号码再也打不通了。
对每个学生他都是一样地关怀、爱护。在学术上严谨要求,甚至不放过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在生活上却格外照顾:刘曌宇的母亲得了青光眼,他主动跑前跑后联系眼科教授和手术;翟茜过年回家买不到车票,他通过种种关系买来车票,还不忘叮嘱一句“到家了给我发条短信”;杜娟发高烧,他和罗兰赶紧送学生去急诊科治疗……
这如父亲一般的深深关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也让陈绍洋的女儿陈希瑶感觉“嫉妒”:“每次你学生说的事情你总记得牢牢的,可我说的话你却老是左耳进右耳出。”陈绍洋哈哈一笑:“谁叫你不是我的研究生嘛。”
不是心中没有爱,而是心中有大爱。他把自己的时间和关爱给了他最为钟情的麻醉事业,给了病人,给了学生。而把给予妻子和女儿的爱,深深藏在了心底。
相知相恋的罗兰最懂他。她还记得,相恋时,绍洋跑到图书馆,帮她抄写复习资料;孩子一岁时,自己被医院派到东莞学习一年,每一天,都能收到绍洋寄来的信件,隔几天,信件中就有女儿的照片,令她在异乡也不觉得孤独。
当陈绍洋从护士到教授,担任了科室副主任、省重症学会主委和全军重症学会的副主委以后,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节奏越来越快,一家三口在一起共享天伦的日子也越来越少。
早上女儿没起床他就已经走了,晚上回来时女儿已经入睡。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是罗兰骑着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有一次,罗兰感冒发烧,想让陈绍洋接一下孩子。可陈绍洋说科里太忙,让孩子自己坐公交车。晚上,罗兰忍不住数落陈绍洋:“孩子那么小,你让她自己坐车回来,孩子是不是你亲生的呀!”看到妻子抹眼泪,陈绍洋傻傻地待在一旁,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
但是,每天不管多晚回家,一进家门他一定要先到女儿房里去看看。亲亲女儿的小脚丫,摸摸女儿的小脸蛋,对他来说,那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
2007年,女儿考上了地处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女儿的每个生日陈绍洋都要托当地的朋友送去礼物,还隔三差五地给女儿打电话询问学业。陈绍洋欣慰地对罗兰说:“我后继有人了。”
从医30年,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后,陈绍洋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竟然这么快就走到了尽头。而女儿刚刚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生,还没有来得及庆祝。
病休中,罗兰陪着陈绍洋到曲江南湖边散步,陈绍洋第一次发现:世间竟然还有散步这么美好的事情。
“去年我过生日,绍洋送我两只可爱的玩具小兔子做礼物。这是他结婚27年来第一次送我生日礼物。我和绍洋都属兔,两只小兔子紧紧相拥,卡片上还写着一句话:相信我一定会陪你到老!”罗兰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大颗大颗的泪珠滚落下脸颊。
从来信守承诺的陈绍洋这次失信了。
命运之神剥夺了他最后的念想。甚至,他没能陪妻子度过她50岁的生日;不能与妻子一起去补照一张结婚照;也不能为把他当儿子看的岳父岳母养老送终;更看不到女儿出嫁那最美丽的一刻……
陈绍洋说过:“面对患者,我问心无愧。可对家人和孩子,我亏欠他们太多。给他们的关爱太少、太少!”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不止一次遗憾地对妻子和女儿说道:“我没有给你们带来什么物质的享受,希望我的精神能陪伴着你们。”
说起来,陈绍洋真是一个物质生活很单调的人:不会唱歌,五音不全;不会跳舞,步伐笨拙;不愿意去看电影,一生中被妻子拉着看了唯一的一次电影《战马》,还觉得好奢侈,竟然浪费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出差在外,从来只参加学术会议,不去旅游;全家人想一起出去进行一次自驾游,也一直未能成行……
但陈绍洋却是一个精神很富足的人。在短短50年的生涯中,他用30年的时光书写了精诚为患、大爱为民的传奇;他对患者付出了无限的爱心,也赢得了患者对他无限的爱戴。
他先后培养研究生、进修生400余人,奔赴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各地开展手术和麻醉示教,到数十家军地医院进行技术帮带。他培养的一大批青年医生成为全国、全军麻醉界骨干。
当他的研究生们伏在他的病床前泣不成声的时候,他强笑着安慰大家:“孩子们,不要哭。我的生命会因为病魔而终止,但守卫群众生命健康的事业却会因为年青的你们而永远延续传承下去。”
正如第四军医大学政委戴旭光所说:他是一名好医生,一名好党员,一名好军人。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生命践行着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
2013年8月6日,陈绍洋教授的追悼会在西安凤栖山殡仪馆举行。
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有从各地赶来的全国、全军重症医学界以及麻醉界的专家、教授,有陕西省委、省人大的领导,有陈绍洋的学生、同事、同行,有曾经被陈绍洋救治过的各界群众。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要送他们心中的好军医陈绍洋最后一程。
他辉煌的一生,正如挽联所书:一心向党赤子情怀,英魂与军旗同光辉;行医为民披肝沥胆,生命伴山河共千秋!
蜡炬成灰,温暖犹存。这燃烧的生命,与天地同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