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大学宪章”如何成为治校信仰?(4)

【案例】“大学宪章”如何成为治校信仰?(4)

千万别辜负了大学“宪章”的使命

中国的大学终于迎来了它的“宪章”时代,虽然目前只有6所大学的章程被核准获批,但舆论还是忍不住地表达亢奋之情。高等学校章程被视为大学的“宪章”,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从中外大学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看,章程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大学章程几乎一直处于空白状态。6所大学章程获批,这给人一种美好想象。而且,从已知的信息看,按照计划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所有985高校需于明年6月前完成章程制定,全国所有高校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中国的大学即将结束“无章可循”的历史,它离现代大学制度的距离正在缩短。

6所高校大学章程获批,更大程度上给出的想象,还是集结在“自主治校”的方面,以及从“获批”到“去行政化”的距离。大学已成为实际上的官场,为什么一线真正教学的老师人轻言微,后勤搞服务的行政人员却成了高校里真正的主角?长期以来,舆论对此从未停止过追问。以至于吉林大学的校长不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这样一个不该是新闻的信息,当时却被舆论“大炒特炒”。

如今6所高校的大学章程获批了,更多的高校正在制定着大学章程,教育部的官员们对大学去行政化、落实自主办学权也激昂地表达着信心。对于中国整个社会而言,大学行政化只是中国行政文化的一部分,当这种行政文化积垢重重时,大学去行政化也并非易事。有了章程,甚至有了比较科学(即大学不再是政府附属而是真正独立法人)的章程,也并不意味着大学会自然地成为真正的大学。知不易行亦不易,所以,大学“宪章”到底在现实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尚需观察。

也正因如此,在舆论对大学宪章表示欣慰的同时也表达着隐隐的担忧:大学“宪章”能治理大学腐败吗?近几年有关高校的丑闻并不少,从学术腐败、招生腐败,乃至基建腐败,社会其他领域有的腐败,在高校几乎也无孔不入。腐败从何而来,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不该拥有权力的人拥有了权力,即便是权力者的权力来源正当合法,但当权力不受监督时也会滋生腐败。新的“大学宪章”出台,目的就是去行政化,削减和监督行政权力,把大学校园里的官气革除掉。所以,大学“宪章”能发挥多大作用,还要看这些章程的具体条文,以及最后执行的力度。需要注意的是,大学宪章的制定一定是经过高校中不同群体真正讨论的,它能代表高校老师和学生的利益,大学宪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要适时修改。以剑桥大学为例,虽然是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实行高度自治,但每个学院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该章程由大学的立法机构起草通过,并且每年进行修订。

可以期待的是,与其他领域的行政化相比,高校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相对比较强,一旦有了章程,很多教师、学生都会来对照,大学“宪章”或许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比之更深远的期待是,高校事实上也有着继承、创新、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高等院校把依法治校做好,对社会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国家层面的依法治国就可以逐步建设得更好。

所以,我们千万别辜负了“大学宪章”的使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