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全面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辽宁:全面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占斌教授

核心提示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从未停步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新论断既是此次全会的亮点,也必将成为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全面改革的重要指针。为了深入理解《决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论断,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占斌教授。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改革红利再释放

辽宁日报:此次全会在经济领域改革提出了一些新论断和新举措,您可否为我们梳理一下都有哪些亮点?对未来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会有哪些影响?

张占斌:整体上看,这次全会既延续了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的历史逻辑,又在新目标、新思想、新举措等方面亮点纷呈。从经济体制改革角度看,一是提出深化改革的新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推动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个总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二是提出市场经济的新定位。 《决定》最大的亮点就是使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用“决定性”代替“基础性”,这不仅仅是力度、广度和深度上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一次质的升华。三是提出政府职能的新要求。 《决定》清晰地划定了政府的职能边界,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保护环境五个方面。四是提出城乡关系的新表述。全会提出了“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等一系列新表述、新政策,表明我们党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领域将作出积极稳妥的探索。五是提出保障民生的新措施。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单独两胎”生育政策改革等民生领域的新措施,表明我们党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全会对经济领域的改革部署必将促进我国改革红利再释放,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以点带面”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问题

辽宁日报:《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这一判断的依据何在?这一牵引作用是怎样体现和发挥的?

张占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决定》中的一个新表述。全会作出这样一个重要判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经济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抓手解决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二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回顾我国35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就会发现,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它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和传导作用。应当说,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关键,就能对其他领域的改革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三是由我国当前所遇到的挑战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面临国际需求支撑减弱、劳动力等要素供给条件发生新变化、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等一系列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有效解决好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怎样体现经济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总体布局中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个改革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用“以点带面”来概括,这里的“点”指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面”就是指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在内的“五位一体”制度建设的改革总体布局。只有 “点”的问题实现突破,“面”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化解。全面深化改革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任务繁重,只有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才能有力地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以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真正实现这次全会的主题要求——改革的全面深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