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保户指标”令人心寒(4)

【案例】“五保户指标”令人心寒(4)

【启示与思考】

“五保户只能死一个,顶一个。”在冬日里,听到这话更多了一丝萧瑟与沮丧。此事荒诞之处在于,那些急需得到供养的五保户,为了生存,为了最后的尊严,也许唯期有人早死,否则自己只能等死,在这种“你不死我就亡、你一死我才活”的逻辑暗示下,有多少人苦熬,又有多少人性在破败?出现此种境况,不是制度的不义,而是人心的幽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五保供养的原则之一就是应保尽保。《河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中也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且本人提出申请的村民,各级政府部门及村委会应当按规定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者拒绝办理。

既然应保尽保,为何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废置抑或变形的状况?而且,还有一个细节特别奇怪,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所谓五保,是指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安葬。不过,记者在当地调查时还发现,在息县部分乡镇,五保变成了“四保”,而刚死五保户的安葬费用,要由急于申请五保供养的人承担。这同样不合规定,显得粗暴而无情。当地政府吝啬至此,令人愕然。与其说吝啬,不如说缺乏基本的政治伦理。

“五保户只能死一个,顶一个”,这是文明之耻,是现代社会的冷漠符号,拷问权力的温情与责任底线。但愿经媒体曝光后,息县成立调查组予以彻查,而在真相未明之际,应先快速而倾力帮扶那些处于冰冷困境中的五保户。

五保“死一顶一”,令人大迭眼镜。可是息县民政局还不肯承认。好吧,就按息县民政局说的来推理,既然不存在“死一顶一”的现象,那么老金、老陈、老鲁、老夏都60多岁了,为何没有参加五保,而且还在“排队”呢?对此,县民政局又作何解释呢?

进一步说,奇怪的是息县民政局农村低保五保中心主任夏永说,全县五保户的死亡率每年在两三百人左右,但在其出示的息县2011至2013年农村五保人数表中,三年来,全县五保总人数只有3人的差额!14个乡镇五保人数没有任何增减!显然,五保是不是“死一顶一”,在这里若隐若现。

那么,中央的五保政策到了息县为何会走样呢?乡镇民政干部给出了答案:地方没钱,所以他不敢随便增加五保的名额,够条件的全乡80多个人,就没排上。显然,如果息县真的做到了“应保尽保”,一个乡又怎么可能有80多个人在“排队”呢?太荒诞了。

难道县财政真的穷得连4000多人五保都养不起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落实五保政策看不到“政绩”,增加不了官员升迁的“筹码”,所以,地方政府缺少不打折扣落实五保政策的动力。同时,乡镇政府没有预算五保资金,只是做一下上报和转发五保金的工作;而村级集体没有经济收入,五保政策遭到了选择性执行,于是就有五保“死一顶一”的怪事发生。而且,“应保尽保”政策变成了“有条件”的“四保”,官员把手中的权力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真正的原因是人性太冰冷,于是对五保画一个圈,限定了五保总人数,财政按限定的总人数拨款,一旦超过了总人数,则不纳入五保范围。结果,民政部门由上而下分指标,乡镇只好按指标执行。

五保户是社会弱势群体,息县漠视大量五保不保的问题,推行“死一顶一”的吊诡政策,应该严厉问责,也是让相关官员以此向没有享受中央五保政策的五保户“谢罪”,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官员感到头上有压力,否则,每次只是“整改”了事,中央政策被打折的现象就屡禁不止,民众就会吃亏、受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