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中国梦的科学理论内涵(2)

唯物史观与中国梦的科学理论内涵(2)

基于唯物史观的中国梦,建立在严格的历史前提、历史逻辑和“现实运动”基础上,同空想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唯心史观出发,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企图用“理想”取代现实,借助发明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改造方案,通过脱离现实的途径来实现“乌托邦”的社会梦想,这种空中楼阁的主观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虚无主义者置中华民族的历史逻辑于不顾,任意解构历史、假设历史、割断历史,否认客观历史事实以及被实践检验的真理认识,妄图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样做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与主观主义唯意志论和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界限

中国梦遵循历史辩证法,坚持社会整体发展观和历史合力论,正确处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与主观主义唯意志论和形而上学独断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形成一种现实作用力,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从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且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恩格斯晚年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③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历史发展整体观与历史合力论的统一,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中国梦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统一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这一论述科学运用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对社会发展整体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他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④这里集中体现并发挥了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历史合力论的科学思想,通过凝聚每个中国人的力量,形成合力齐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与《共产党宣言》所憧憬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贯通性,“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自由创造、自由发展之梦,也是中华民族这个伟大“联合体”之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