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假制度变迁历程
1949年 共7天
原政务院制定《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下简称《放假办法》),规定了全民放假的节假日共7天,包括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节2天。
1999年 共10天
国务院修订了《放假办法》,将全民放假的节假日调整为10天,其中劳动节、国庆节假期分别增至3天。在具体安排上,由国办通知全国统一调整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的相邻周末,形成3个连续7天的长假。
2007年 共11天
在反复研究、充分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再次修订了《放假办法》,将全民放假的节假日增至11天,其中元旦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端午节 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将春节假期调整为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
2008年 2个7天长假
2008年以来,为满足群众探亲、旅游需求,在法定节假日放假具体安排上,继续通过调整法定节假日相邻周末,每年形成2个7天长假和5个3天小长假。(新京报)
扩展阅读
假日数读:中国节假日总量超美英 居全球第33位
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已公布,法定节假日总量仍为11天,有网民吐槽称“跟国外比中国的假期太少”,记者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实际上,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法定节假日平均为11.7天,而我国以11天排在并列33位,属中等水平,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持平,超过了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