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信的理论基础与构建路径(3)

国家自信的理论基础与构建路径(3)

自信、自负、自卑虽然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有时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却并无泾渭分明的清晰界限,三者从产生到发展都要经历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彼此交融。自负与自卑具有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即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的唯心主义思想和静止僵化、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而自信则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及其普遍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建立在对社会矛盾的准确把握和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基础之上,是对自负、自卑的积极批判和全面超越。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自信,就要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深刻反思与积极扬弃,对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经验进行学习借鉴与合理批判。

中华民族自信的历史回顾与国际借鉴

中华民族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特别是隋唐以后“整整1000年,中国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⑧这使中国极度自负地形成了“天朝大国”思想,走向了夜郎自大的文化保守主义。直到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国门,曾经的自负瞬间被饱受屈辱的极度自卑所代替。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论是康梁效仿日本的维新变法,还是孙文借鉴欧美的民主革命,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

自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终于迸发出自信的民族力量。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科学分析中国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准确判断。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深刻批判“亡国论”的妥协倾向和“速胜论”的轻敌倾向,指出“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⑨,进而得出中国必将通过持久战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科学结论。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苏关系破裂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受严峻考验,党中央提出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⑩,独立自主地搞建设,取得了“两弹一星”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光辉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更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出“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期间虽然经历了1989年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带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冲击,但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脚步却不曾犹豫,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自信有两个重要基础,一是党的领导,它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冲破各种盲目自负和自卑情绪,始终如一地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念。二是独立自主,“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都不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来解决。在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我们没有丢掉实现民族复兴的国家自信;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地坚定这个自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