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信的理论基础与构建路径(2)

国家自信的理论基础与构建路径(2)

从国家和民族的层面来看,自信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它隐含在上层建筑的文化层面,是基于一定信仰对实现某个理想的坚定信念。在这里,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或主义的高度相信和遵循,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①,它是根植于人内心的极度信服,是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压力的自主选择。理想“是指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它是一种人生的寄托,是人们的价值追求”②,是对现实社会不完满状态的有力控诉和反思批判。信念“是对理想所持的坚定不移的态度,以及为理想而奋斗的热情、意志和决心”③,它能将认识世界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使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为成就所累、不为风险所惧、不为诱惑所动。就当代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我们的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我们的信念,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国家自信,共同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基础、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自信是对自负、自卑的超越

所谓自负,就是自我认识中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的态度。概括地讲,自负源于主体对自身优势超出客观实际的主观判断。自负一般仅见于强国,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在当今社会则主要表现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部分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先发优势,一方面大肆宣扬本国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常常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④,企图将别国纳入本国制度体系而对其进行经济控制和政治操纵。另一方面则不惜践踏国际规则,制造各种借口对别国实施经济封锁、政治孤立乃至武装侵略,想方设法遏制别国发展,妄图永久把自己的强大建立在别国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对这些国家来说,自负可能会赢得暂时的物质利益,但长此以往则通常会带来更多危害。一是“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军事干预和对外统治成本变得更加高昂”⑤,导致这些国家财政支出日渐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处理不善会引起国内民众抗议甚至政局动荡。二是这些国家从“居高临下的地位上看自己、看别人,不见得能够采用‘虚心求教’的态度”⑥,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文化保守主义,使本国的文化优势逐渐化为乌有。三是这些国家不顾别国感受的单边主义政策必然会引起别国人民的广泛抵触和激烈反抗,因为“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被操纵,哪怕被软实力操纵也是令人无法接受的”⑦,矛盾一旦激化就可能会引发冲突甚至局部战争,这将严重打击这些国家的国际声誉和战略利益。

与自负相对应,所谓自卑,就是自我认识中自轻自贱和自我否定的态度。简而言之,自卑源于主体对自身劣势超出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自卑一般常见于小国、弱国,但有时也会产生于大国、强国。在国家层面自卑有两种典型的表现:一是“自欺”。明知自身实力不济,却要自欺欺人地“打肿脸充胖子”,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对内则实施舆论封锁的愚民政策。“自欺”将最终导致关门主义,其发展空间必然会在信息革命大潮的冲击下日渐萎缩。二是“自弃”。瞧不起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信不过现行的经济政治制度,将所有社会矛盾归结为本国体制的弊端,将全部发展成就归功于别国政策的灵验。在内政上主张照搬西方模式,在外交中习惯依附强权势力,“自弃”将最终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使本国沦为失去文化血脉的别国附庸。在国家间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背景下,“自欺”只会割断本国与世界的联系,进而造成更大的落后;“自弃”只会使主权成为名存实亡的傀儡,进而失去更多的尊严。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问题都不可能通过关起门来建设或完全依赖别国就得到轻而易举的解决,“自欺”这种对抗历史和“自弃”这种背叛历史的发展方式终将被历史无情抛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