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信的理论基础与构建路径

国家自信的理论基础与构建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中国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十八大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何理解国家层面的自信、自负、自卑?中华民族又该如何展现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这些问题都迫切要求给予理论澄清和现实回应。

自信的理论解析

所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实践主体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就其本质而言,自信属于人的思维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反映,是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战胜恐惧而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自信根源于社会实践,又对社会实践有着积极的能动反作用。自信具有历史性,它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凭空出现,而是要在主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主体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飞跃获得自我肯定,必然经历一个日积月累的历史过程。自信具有比较性,这种比较可以是主体与自身以往实践活动的纵向比较,更多则是与其他同类主体之间的横向比较,主体通过与不同对象相比较才能准确定位自身,进而从自身的优势中寻求自我确证。自信具有指向性,追求目标的活动从根本上构筑了自信赖以存在的实践根基。自信具有动态性,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它通常会在主体取得成就、达成目标时空前增强,也会在主体面临困境、遭遇挫折时明显削弱,它总是随着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而呈现出起伏波动。简而言之,从时间层面看,自信来源于历史、立足于现实、指向于未来;从空间层面看,自信生成于自身、确证于比较、发展于实践,它是一种既根源于社会现实又相对独立地存在于意识领域、既由主体内在思想主导又受外部社会环境制约的复杂精神现象。

自信通常是用来描述个人的,当然也可以描述集体。集体自信与个人自信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里面包含着四层涵义。第一,集体自信以个人自信为基础,是由众多集体成员的个人自信组合而成的,离开了个人自信,集体自信根本无从谈起,一个完全由自负或自卑的个人所组成的集体也决不可能有集体自信可言。第二,集体自信影响个人自信,它通过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作用于个人,使个人自信受到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第三,集体自信并非个人自信的简单累加,集体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使个人自信彼此催化增殖或抵触削弱,能够产生“一加一不等于二”的效果。第四,集体成员对构成集体自信的作用和贡献并不是均等的,主导集体自信的并不一定是集体的大多数成员,也可能是集体中具有权威地位的少数成员或某位领袖,这取决于集体的历史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