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自信”引领中华民族的国家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华民族国家自信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僵化封闭的老路,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复兴之路;它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革命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正是在它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全新认识,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实践使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走向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很好地解答当代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长期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它不是在理念上标榜所谓的“普世价值”,而是在实践中追求现实的生存发展;不是在形式上照搬所谓的宪政民主,而是在实质上最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长期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实现中国人民的富裕幸福必须要靠这个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要靠这个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必须要靠这个制度。在当今中国,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就是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自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坚定信仰、追求理想、凝聚力量,朝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一路高歌猛进。
以国际形象彰显中华民族的国家自信。中华民族的国家自信不仅要在国内的发展建设中有所体现,也要在国际的交流合作中充分彰显,中华文化正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东方魅力日益影响世界。首先是“和”。“和”是和平,它与发展共同构成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没有参加冷战,没有搞军备竞赛,也没有参加军事集团,“中国反对霸权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这是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和”又是和谐,和谐就是要“和而不同”,既尊重多样性,又承认差异性,“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国就是以这种智慧和包容性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在领土争端处理中提倡搁置争议,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求同存异、求同化异,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是“信”。“信”是信任,信任是交流的基本前提,信任是合作的重要保障。国与国之间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消除对抗,只有互相信任才能达成共识,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化解矛盾。“信”又是信誉,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不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要言出必行,信守承诺,保证国家政策的持续稳定;又要言行一致,讲求信誉,杜绝损人利己的双重标准。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就要用信誉赢得威信,以信任彰显自信。再次是“义”。“义”是正义,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敬畏与尊重,是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伸张与维护。正义就是要尽力保障世界各国平等享有发展权利,全力争取谋求全人类自由解放共同福祉,解决人类现实生存和永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义”又是义务,“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发展的中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贡献,在安全反恐、能源经贸、环保生态等领域有所作为,在探索第三世界国家和平发展模式方面有所创造,更加自信地承揽大国的国际影响和责任担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