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珠算“申遗”成功的喜与忧(2)

【案例】珠算“申遗”成功的喜与忧(2)

[应用]

推广珠算可提高老幼智力

据介绍,目前有珠算推广的对象主要为四类群体:幼儿,智力缺陷儿童,老年人以及大中专院校学生。

中国珠算协会会长丁先觉说,目前已可以将珠算技巧运用到儿童的珠心算的教学上。“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大量的科学数据可以证明,珠算可以开发儿童智力。珠算不是一个简单计算的工具,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丁先觉表示。

张女士介绍,上海珠算协会已经在一家康健学校进行了16年的珠算实验教育。“珠算可以开发智力缺陷儿童的左脑,提高逻辑思维。”张女士介绍,由于孩子们的病情不一样,效果并不相同,但是总体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老年人比较喜欢珠算,对老年人健脑很有帮助,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张女士表示,目前上海珠算协会专为老年人开了双手打算盘的课程,借助教材为老年人上课。

珠算成非遗更须"精打细算"

经过五年的“卧薪尝胆”,中国珠算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增加,不仅强化了“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更严肃的对待珠算。珠算成非遗,不是终点,而是珠算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不是可以高枕无忧,而更应“精打细算”。

珠算成为非遗,貌似取得了成功,然而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珠算却有些“明日黄花”的没落。曾几何时,以算盘为载体的珠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中国文化和行为准则中去,但由于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珠算成为一种负担而被日渐冷落。前几年,珠算甚至被清除出小学的教学课程,从某个方面也反映出珠算的势微。

即便是珠算真的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非遗,但一个现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惕,申遗时各方动力十足,花费巨资,但成遗后,要么商业化利用太重,一些组织假借珠算研究保护而行谋自己利益的行为,能揩油则揩油,不仅不利于珠算保护,而是对珠算的污名化。对珠算的研究、传承则有可能裹步不前,更不用说对珠算进行创新和延展了。必须防止申遗虎头蛇尾问题,以此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珠算避免“光荣死亡”。

珠算成为非遗后,也应该警惕珠算算盘化,无形有形化的狭窄保护思路。不仅要保护好传承好形式多样的算盘这个载体,使算盘成为珠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断拓展,更要注重珠算文化的文化内核,去研究创新珠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参与现代生活的具体切入点,重新拾起珠算进课堂的文化自觉,进而推动珠算现代化、生活化和实用化进程,使珠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避免被束之高阁。

珠算不应是民族自豪感的装饰品,不是谋取某种利益的工具。打算盘的清脆之声,不仅是一种规则再现,更应该听到珠算文化里斩不断的文化脉动。珠算成非遗,从此应该“精打细算”,让其生命不止,运行不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