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珠算“申遗”成功的喜与忧(3)

【案例】珠算“申遗”成功的喜与忧(3)

把算盘放哪儿?

关于“非遗”,有这样一种解读:但凡进了这个让人“高看一眼”的名录,即使不是已经消亡,至少亦是濒危。现实也确实如此。问问四周的人,会打算盘者能有几何?如今,“奥数”盛行,电脑普及,珠算课在小学被冷淡甚至退出课堂,知道算盘为何物的90后、00后能有几个?

对于已经“贵为”人类遗产的东西,除了让它们进入博物馆,我们是否还需要在内心留一块绿地给它们?

“非遗”设立的意义想必不是简单将进入名录的项目镌刻于历史的某一页,它更看重的是“传承”二字。

传承是谁的事?政府支持、鼓励、投入的责任自不必说。作为个体的公民,除了摆出哀叹传统消亡的文艺范儿,是否也需要做些什么?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成为京剧演员,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算盘拨拉得噼里啪啦响的账房先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抽出一点儿听演唱会的时间,听一段儿京剧;至少可以给孩子买个算盘,哪怕只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算盘。

如果将来某一天,我们的后代只能从数据库、资料馆里知道什么是京剧、什么是珠算,那他们会有多少冲动为中国人的这些国粹和伟大发明感到骄傲呢?

珠算申遗成功,还要不留遗憾

珠算申遗的成功,的确让很多人很自豪。消息一发布,各大网站的论坛上就是一片叫好声。正如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说的一样:“申遗的成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但是,申遗成功的珠算,真的仅仅是我们自豪的载体吗?申遗成功是可喜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自豪一下。但是,这种自豪不能冲昏胜利后的头脑。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话题:珠算给我们带来了荣誉,我们给珠算带来了什么?珠算成就了我们的自豪,我们把珠算当自豪了吗?珠算对得起我们,我们有没有对得起珠算?

珠算的申遗成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是能够被世界所承认的,是世界公认的宝贝。遗憾的是,我们却把我们的宝贝当作了不值钱的东西。在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在课堂上还是能够见到算盘的,尽管那个时候老师已经不怎么交珠算了,但是,最起码我们还能叫得上它的名字。而如今,你若真是抱着算盘这样的东西去问问孩子们,他们还真的不见得能叫上名字。珠算不仅仅离开了我们的生活,也离开了我们的课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