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必须将重心下沉

新型城镇化必须将重心下沉

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城镇化模式,就要将城镇化的重心下沉,即让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成为吸纳当地农村人口的主体,成为开发本地资源的基地,通过小城镇的发展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通过这种转变,缓解大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压力,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六大任务中的第一项,就包括“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可以认为是中央适应中国城市发展实际,对城镇化模式的科学选择。其重要亮点之一,就是将人口和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正视大城市与小城镇的不均衡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按人口统计,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事实上,30多年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远低于乡村,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主要是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人口强大引力来实现的。在这种模式下,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截至2012年底,全国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达到82座,其中4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有14座。而如果包括市辖县人口,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就达25座,其中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郑州、深圳、苏州等8座城市都超过1000万人,天津、石家庄、哈尔滨3座城市亦接近千万。

我们在城市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国外并非没有,但远不像中国这样复杂。以几个著名的世界级大都市为例,伦敦、巴黎、纽约的城市人口在达到700万-800万以后就进入缓慢增长甚至停止增长阶段。这种情况就允许这些城市逐步建立并完善其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使城市管理和运行逐步优化。而大量千万人口级城市的出现,给我国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事实已经证明,当城市超过一定规模以后,交通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不但难以解决,还会形成加速恶化的态势。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虽然加快建造地铁的速度,但交通拥堵状况仍在进一步恶化;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