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度警惕党执政后脱离群众的危险,提出依靠民主监督打破历史周期律的宝贵思想;对此进行不懈的探索
执政前党处于敌人的残酷迫害中,联系群众、争取群众的保护支持是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时全党多数同志对于依靠群众、贯彻群众路线保持了自觉性和紧迫感。执政后情况有了变化,还能否一如既往地贯彻群众路线、得到群众拥护呢?在延安时期的“窑洞对”中,黄炎培就提出了所谓“其兴也浡、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的深刻命题。对此,毛泽东很有信心地回答,我们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周期,这个新路就是民主。在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是和民主建设高度契合的。党执政后,一定要建设高度的人民民主,唯此,才能真正贯彻群众路线,防止党脱离群众。从1950年代起,毛泽东对这个与党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并贯穿他的后半生。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他再次强调了民主集中制,指出无论党内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接受群众监督,允许群众批评,领导者不接受群众批评,最后要垮台,演出“霸王别姬”式的悲剧。毛泽东还进一步提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问题。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及时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指出了可以用民主的方法解决执政条件下的党与群众关系问题,极大地有利于防止党脱离群众。可贵的是,为了扩大民主,建设民主政治,毛泽东还初步考虑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的问题。1956年党的八大把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群众路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命题,做出了若干规定。
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毛泽东执政后对群众路线的探索,未能按照正确的方向坚持下去,然而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活动家的功绩,不是看他们没有提供的东西,而是看他们比他们的前辈多提供的东西。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探索具有不容质疑的科学性和开创性,其理论形态是完备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实践中发挥了凝聚人心、动员组织群众、贯彻党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的巨大作用。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留给我们党宝贵的财富之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