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需要把握哪些原则?有没有路线图和时间表?日前,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就此接受专访,一一作出了回应。
户籍制度是块名副其实的硬骨头,难啃,但再难也得啃,早啃胜过晚啃,大啃胜过小啃。不啃掉这块硬骨头,新型城镇化就名不副实;不啃掉这块硬骨头,公共服务就无法实现均等;不啃掉这块硬骨头,国民就会被分为两类人,贴上不同的标签,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此前,有权威统计显示,中国城镇化率达52.57%,但户籍城镇化率非常低,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7.6%,“户籍管理改革已大大滞后于人口事实上的城市化”。今年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坦称,现行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即便不从城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户籍制度改革,仅从平权这一基本诉求看,也应该毫不迟疑、大刀阔斧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难,难在何处?主要体现在户籍福利掣肘着改革,比如一些大城市的户口含金量极高,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几十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可以断言,大城市户口附加着太多有形或隐形的福利,已是户籍制度改革艰难推进的缩影。此外,各类群体的诉求不同,现实中的阻力不小。比如不少在大城市辛勤打拼的务工人员,渴望体面地成为大城市的市民,但遭遇一些人拼命阻止,特别是大城市的少数“土著”,他们坚决认为蛋糕不能让外地人分享。还有一种担心认为,一旦彻底实行户籍制度改革,过多的人涌向大城市,会造成大城市不堪重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