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如何认识与解决3个“约1亿人”的问题(2)

张占斌:如何认识与解决3个“约1亿人”的问题(2)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二、解决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国际经验表明,能不能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深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事关城镇化的成败。圆“住房梦”,实现安居乐业,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重点要解决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问题。过去我们在推进住房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比较重视住房的经济功能,崇尚市场力量的作用,不太重视住房的社会功能,忽视政府保障的作用,使住房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和议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过程中,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城镇住房体系还不够健全,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窄,必须探索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供应为主的住房政策框架。

让住房困难的群众实现安居,就应当深入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实践证明,棚户区改造往往是“改造一块,激活一片”,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现在,不少城市还有一定数量的城中村,而居住的大多是外来人口,“蚁居”在那里,不少还是大学毕业生,问题和隐患很多,需要加快解决的步伐。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这几年,我们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为了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至于受阻。现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中50%左右的任务是棚户区改造,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城市二元结构,实际上有的城市已经出现了这类苗头,我们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否则就会出现“拉美现象”。我们通常讲城乡之间二元结构制约现代化,实际上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这在拉美一些国家表现为城市贫民窟。在我国,城市棚户区也具有二元结构性质。一些老企业的职工、已在城市就业的外来人口包括许多农民工,在城里没有基本的居住条件,也就没有基本的发展环境,这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对此,应做深入研究、详细测算、科学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扎实解决。这是一个长期任务,不可能在三五年内完成,因为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可能还会冒出一些简陋而又集中的房子,还有城中村的问题,都需要不断研究解决。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它的有效运转和持续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撑,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就像有人形容的,城市不仅要有“拿手术刀”的,也要有“拿剃头刀”的,不仅要有“戴眼镜”的,也要有“戴安全帽”的。特别是我国城市正在快速发展之中,更需要一大批普通劳动者、建设者。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为这些普通劳动者和建设者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李克强总理的第一场记者见面会上还特别指出:“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到今年9月底,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20万套,基本建成410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98%和87%,完成投资8200亿元。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计划,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24日表示,2014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以上,新开工600万套以上,其中棚户区改造370万套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要全力完成。李克强总理也强调,建设保障房也是政府推进的一种二次分配,有利于缩小城市内部差距,化解社会矛盾,这也是世界上成功实现城镇化国家的普遍做法。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既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居住权利的客观需要,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职责。我们既要尽力而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尽早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又要量力而行,结合财政能力和土地资源等条件,合理把握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和节奏,积极探索建立非营利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