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3月26日拍摄的江苏昆山陆家未来智慧田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的主要目标。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推动“大国粮仓”根基愈发稳固。今天的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二十一连丰”,正向着农业强国的目标阔步迈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时代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在“三区三线”划定中优先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随着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地见效,我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分别保持在18.65亿亩和15.46亿亩以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日益转化为“秋染田野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不断充盈着“大国粮仓”。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奋进新征程,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状态没有变,耕地保护建设的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保障粮食安全明确了方向。在耕地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要更加重视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条件改善,突出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一重要抓手,不断提升耕地可持续生产效能,已经成为续写“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耕地精华的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有助于粮食在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对标《方案》这份“任务书”“施工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当其时。要着力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优化建设布局,明确建设时序,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新建和改造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护并重,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心工程。突出“国之大者”,办好民心工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更多“粮田”变“良田”,必将不断铺展开稻浪漫卷、机器轰鸣、谷物满仓的好“丰”景,让亿万中华儿女始终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宣讲家网 李娅)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宣讲家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