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如何认识与解决3个“约1亿人”的问题(3)

张占斌:如何认识与解决3个“约1亿人”的问题(3)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三、解决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成效。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2.6%,基本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19881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颇具规模,起到了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是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但是,从总的来看,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西部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动力。如何加快中西部城镇化发展,到2020年,中西部地区要努力再接纳1亿左右的城镇化人口,是需要今后重点研究探索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有10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3亿左右,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量。中国城镇化的规模和潜力,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空前的。要看到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长期性、战略性、时代性,持续开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上世纪30年代,我国有一位地理学家胡焕庸,他提出了一条线,一直被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引用,称为“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大致是条45度的倾斜线。当时,这条线东南方占36%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6%的人口,集中了90%以上的经济活动。所以他断定这条线的东南方是最适合人居的。这些年也确实是东南方发展得快,人口聚集得多,直到现在,这个大的格局也没有改变。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有56个民族,如果都在这条线东南方发展,中西部不发展起来,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不利于民族团结,也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李克强总理还特别强调,城镇化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国家安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育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极大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成本。如何在中西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通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值得认真谋划和推进。

我国在城镇化形态上,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镇发展也不协调。目前,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1.9万多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相当多的镇不足5000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怎样找出有效的办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更好发展小城镇,要把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中心镇、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也是一项紧迫的课题。现在,中西部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需要发展好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等特色中小城市、小城镇,同时,结合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批边境口岸城市。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铁路、油气管道、输电通道等工程建设。同时,也要注重承接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和重要内容。我们相信,只要从国情出发,坚持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的比较优势,释放改革红利,踏踏实实向前推动,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鼓舞人心的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