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富:中国金融改革需面对的两个根本命题(5)

陈道富:中国金融改革需面对的两个根本命题(5)

1.改革共识问题

要对金融改革的未来远景(“立”的部分)达成共识,并非易事。不同参与主体,还会据此设立各自的目标,并进行转型和改进。或者说,每个主体都会对改革的项目、进程和后果进行辨别和选择。一方面,容易延迟风险的暴露,将风险不断累积,从而增加系统风险。另一方面,改革的结果可能与最初的设想有所偏差,容易引起各个参与主体与改革共识的割裂,重新凝聚共识将贯穿改革的整个过程。相当多的时候,改革是环境和意愿的产物,需要将环境和意愿相互结合起来,应充分借助市场带来的压力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准入管制的放松,具有这方面的效果。

2.宏观环境问题

首先,金融改革需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人均财富水平等决定着金融结构的选择。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是发展中、转轨、非中心货币大国。因此,金融改革的选择仍需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仍需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仍需要与国际金融市场有必要的分割。另一方面,如果宏观经济的风险加大(社会杠杆率上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或者缺乏新的增长动力,社会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下降等),将可能影响对金融改革产生成本和风险的承受度。

其次,金融改革需要充分认识我国现存金融体系运行的客观基础。存在总是合理的。虽然从价格角度,金融市场并不出清,但通过数量配给、双轨制等方式,实现着事后的均衡。当转向更加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时,有必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均衡力量遭到破坏后可能引发的市场震动。只有充分理解了市场上各种实现均衡的真实力量和机制后,才能找到一条可靠的改革路径。这一方面意味着不能从国外某些现成的模式出发推动改革,改革必须扎根于中国金融运行的实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既要重视正规可见的金融体系,还要关注影子金融系统,关注现有管理措施的部分合理性(出于寻租的部门利益除外)。当为了控制金融风险而加强对某个领域控制时,要考虑到市场可能产生的规避行为,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市场,使得控制失效。事实上,市场化往往是伴随着原有行政管理手段失效、不得不承认现实而出现的。

再次,改革往往发生在与稳健宏观环境要求相违背的时期。条件都具备的时期,往往也是缺乏改革动力的时期。接受变化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压力的。因此,应不完全受宏观环境的制约,甚至制造一定的市场压力,择机推动金融改革。

3.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调问题

金融改革除了要充分考虑不同改革措施、政策之间的搭配和时间顺序,尤其是市场发展和调控、监管之间协调的问题,还要充分考虑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调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