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婆罗浮屠寺庙群(2)

世界文化遗产——婆罗浮屠寺庙群(2)

似金字塔的建筑特征

在婆罗浮屠寺庙群的第一次修复期间,人们发现它和另外两座佛教寺庙Mendut、Pawon连成直线。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巧合,但是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砖路从婆罗浮屠通往Mendut。这三座寺庙的建筑和装饰工艺都属于同一时期,因此人们猜测它们的分布应该归因于某种不可参考的宗教习俗。但是和其它两座寺庙不同,婆罗浮屠修筑于一座海拔265米的岩石山上,周围是干涸的湖床,婆罗浮屠的底部高出湖床15米。由于它的实心结构和类似金字塔的造型,人们起初认为婆罗浮屠是一座舍利塔(梵文stupa,或译窣堵坡),而不是庙宇。舍利塔的目的是供奉佛陀,有时也仅仅是一种虔诚的标志。而庙宇则是在房屋中供奉佛陀,并且给信徒参观朝拜。

婆罗浮屠是作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同时代表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灵深处。塔基是一个正方形,边长大约118米。这座塔共九层,下面的六层是正方形,上面三层是圆形。顶层的中心是一座圆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钟形舍利塔团团包围。每座舍利塔装饰着许多孔,里面端坐着佛陀的雕像。佛塔的建筑材料是取自附近河流的约5万5千立方米石料。这些石料被切成合适的大小,由人工运至建筑地点。石块之间用榫卯连接。建筑完工之后工匠们在石块上刻下浮雕。

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

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

婆罗浮屠寺庙群这里的浮雕和佛像是非常的著名的,也是代表作。婆罗浮屠有大约两千六百七十块浮雕,其中一千四百六十块叙事浮雕、一千两百一十二块装饰浮雕,覆盖了建筑的立面和回廊。浮雕的总面积达两千五百平方米,分布于隐藏的塔基和塔身。 叙事浮雕被分为十一组,环绕整座建筑,总长三公里。第一组浮雕在隐藏的塔基中,其余十组从婆罗浮屠东门开始分布于塔身的下面四层。墙上的叙事浮雕顺时针分布,而回廊上的反方向分布。

除了石头上雕刻的佛教大千世界故事之外,婆罗浮屠还有许多佛像。双腿交叉的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它们分布于塔身(色界)的五层正方形和塔顶(无色界)的三层圆形上。塔身的佛像供奉于壁龛中,在栏杆的外侧围成一圈。随着面积逐层缩小,佛像的数目也逐层递减。塔身的第一层(最底层)有104个壁龛,第二层有104个,第三层88个,第四层72个,第五层64个,总共432尊佛像。塔顶的佛像被安放在多孔的舍利塔内,第一层(最底层)有32座舍利塔,第二层24座,第三层16座,总共72座。塔身和塔顶的佛像共计504尊,其中三百多尊被部分破坏(多数缺头),而43尊全无踪影。

墙上的叙事浮雕顺时针分布,而回廊上的反方向分布。

墙上的叙事浮雕顺时针分布,而回廊上的反方向分布。

婆罗浮屠寺庙群的湖是否存在

对于婆罗浮屠寺庙群的湖的存在一度是考古学家的争论热点,两个方面的观点被提出。一种理论是,很多考古学家认为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表明这里不存在湖泊。

另一种理论就是1931年,一位荷兰艺术家和印度教学者W.O.J. Nieuwenkamp提出的理论,认为婆罗浮屠起初是一朵漂浮在湖中的莲花,认为这里是有湖存在的。莲花是佛教艺术中随处可见的形象,经常作为佛陀的宝座和舍利塔的塔基。婆罗浮屠整座建筑呈现一朵莲花的形象,塔顶的三层圆台似乎象征着莲花瓣。2000年一项地层学、沉积物和花粉样本的研究表明婆罗浮屠附近曾经有过湖泊。另一项研究证实,在公元13世纪和14世纪之间,婆罗浮屠应该在湖泊的岸边。印度尼西亚最活跃的火山之一默拉皮就在婆罗浮屠的附近,它从更新世以来就一直喷发着火山灰。火山和河流塑造了婆罗浮屠周围的环境,也影响了湖泊的充盈和干涸。

1960年代后期,印度尼西亚政府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佛塔的大修

1960年代后期,印度尼西亚政府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佛塔的大修

遗产的修复与保护

1960年代后期,印度尼西亚政府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佛塔的大修。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一项主要修复计划,并于1975-1982年执行了一次彻底的修复工程。此次修复加固了地基,清理了一千四百六十片石板,分解并重新组装塔身的五层方台,以及通过埋设管道改进排水系统。修复工程还加设了防渗透层和过滤层。这项庞大的工程雇佣了大约六百人,总共花费六百九十万一千两百四十三美元。

责任编辑:何思佳,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