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但是,资源与环境矛盾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省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必解难题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生态吉林,实现可持续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要求更加重视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是建设生态吉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节能减排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一五”期间,国家首次把节能减排目标列为约束性指标,作为必须完成的硬任务。5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强化规划指导、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环境监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出台政策法规等措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提升。“十一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14.8%,而单位GDP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年均分别下降了4.95%、2.83%、1.47%。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2:51.5:36.3,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火电、钢铁、水泥等8大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5户,年节能400万吨标准煤。三是民生改善拓展了新领域。我省实施“暖房子”工程,既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又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2010年以来,全省新增城市供热能力1.5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改造面积4699万平方米,改造撤并小锅炉房2409座,改造陈旧管网3584公里,同步完成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1533万平方米,形成年节能能力11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3万吨,让84.02万户、255.11万居民从中受益。四是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坚持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排污企业专项治理,重点工业企业排污达标率显著提高,造纸、粮食深加工、化工等重点污染源得到深度治理。五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松花江流域出省界断面稳定保持国家规定的水质要求,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普遍好转。
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务
2012年2月省政府发布《吉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方案设定目标:到2015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8.8%和10.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2.7%和6.9%。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我省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工作举措。但考虑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式的因素,我省节能减排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成减排的阻碍。在我省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水电、天然气所占比重很小,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几乎是空白。有关数据表明,大气中73%的烟尘排放、90%的二氧化硫和85%的二氧化碳是由煤炭燃烧产生的,而这种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12年我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8:53.4:34.8,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在我省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大,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我省第二产业比重大导致了能耗难以真正降下来,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淘汰落后产能存在相当的难度。最后,发展方式未完全转变。我省经济虽然实现快速增长,但是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5258.5万吨标准煤,到2012年增加到9028.3万吨标准煤,增长71.7%;2005年电力消费总量3782271万千瓦时,到2012年增加到6369979万千瓦时,增长68.4%。虽然单位GDP能耗和电耗有所下降,但是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一旦形成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会给我省未来节能减排带来巨大的压力。
建设生态吉林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第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能源消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组织好全省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省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和方法,加强舆论监督和对外宣传,积极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