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中公车费用最难控制,因为吃喝可以停,但公车随时都在使用,这方面开支的下降幅度也是较低的。”叶青说。
“公车改革”已是老生常谈。早在1998年9月,原国家体改委就制定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从此全国各地先后启动公车改革,大刀阔斧者、左顾右盼者都有,但无论决心坚定还是欲迎还拒,实际效果仍然有限。
在叶青看来,官员自身利益和观念是公车改革最突出的两大阻力。此前各地的公车改革,大多将精力集中在“补偿”问题上,也就是官员不坐公车,要给予何种补偿。这种出发点所导致的改革方案,主要在取消何种级别用车、给予多少补贴上纠缠不休,而无论结果如何,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强烈抨击和质疑。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将“取消一般公务车”。在这种近乎“一刀切”的规定颁布一周之后,媒体就纷纷报道各地机关、事业单位的车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叶青说,公车改革越彻底越好,以此可降低监督成本。“中国太大,公车太多,必须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谁配合
相比众多“规定”、“禁令”,2013年11月颁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正式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规定了“整风”的路径和规则。
对比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在此次颁布的新条例中,预算与制度、严控、监督一起成为关键词。
特别是以预算管理、会计为核心的经费管理,更是被提至总则之后的重要位置。而在1997年的那份规定中,前言后的第一条是“严格控制新建和装修办公楼”。
叶青希望,经过三五年的努力,“能够在官场形成一种清爽的风气,大家就好像君子之交,真正地合作共事,而不是通过喝酒去融洽关系。我在机关呆了10年,原来我看大家关系好不好,就是酒喝多少,宁可伤身体也要多喝。如何妥善处理这个问题,不仅是身体的问题,还涉及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我希望这个关系越来越清淡,越来越和谐。”
“我们要搞清楚哪些是必须开支的‘三公’经费,哪些是不必要的。要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有些支出是必要的。” 赵振华说。
他的愿望是,整改活动能够与之前步履维艰的预算公开等改革措施结合,“这两方面本来就是一致的,公开预算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比如招待,吃了什么饭这些都公开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要求“整风”更加细化制度建设。赵振华解释,比如,各地物价水平不同,所以“三公”经费缩减也需要从实际出发作出规范。
1983年至1987年间的全面整党整风曾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内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此后执政党也曾进行过几次大规模整风,包括近十多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 “三讲”教育和“保先”教育。
这些整风活动各具特色,但人们对其效力和持久性仍有极高的期待。
这一年来,“严厉”已成为本轮“整风”的鲜明指标,而“制度化”则成为促使其持久深入的保证---事实上,“制度化”的推进步伐决定着此次整风能否在执政党的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和独特的地位。人们的期待是,“整风”不会止步于2014年,并将以制度革新深植于执政党的精神气质与肌体骨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