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公布《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表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这意味着北京地铁2元低票价时代即将终结。随后,北京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调价方案,包括“仅高峰期调价”、“普遍调价”、“按里程计价”、“有涨有降”等多种调价方式,都仍在分析、比较、研究之中。
北京地铁票价该不该涨价、怎么涨价,北京市民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之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对2282名北京市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地铁涨价,36.1%的受访者支持,52.8%的受访者反对,12.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受访者中,53.1%的人平时将地铁作为主要的出行工具。25.5%的人一般坐地铁是长途,26.5%的人乘坐短途,45.8%的受访者长短途都有。对于坐地铁出行的目的,“上下班通勤”位居第一(57.6%),其次是“购物、游玩等生活出行”(22.6%),第三是“单位、公司办事”(16.1%)。
4种调价方案中,“仅高峰时段涨价”与“分段计价”更受市民青睐
家住北京通州工作在北京地铁1号线南礼士路站附近的周彬,每天上班要坐18站地铁,有时被挤得甚至双脚离地。如果地铁涨价幅度比较大,他可能选择放弃地铁,“不管是分段计价还是其他方式,如果真涨了很多,对于每天上下班都坐地铁的人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对于地铁涨价,在北京某央企工作的陈泽菲则有不同的看法。两年前,因为不堪挤地铁之苦,她买了一辆私家车用于上下班。她表示,上海、广州的地铁都分段计价,而且都比北京票价高,也没听人说超出承受范围。“地铁坐得次数多、里程长就应该多给钱,这和买东西不是一个道理吗?北京地铁票价的确便宜,但作为公共交通,服务却不好。我周围收入差不多的朋友,基本上都开车,开车的人多了,路上会更堵,所以还不如用票价分流。”
调查显示,在目前4种价格调整方式中,最受受访者青睐的是“仅高峰时段涨价”(23.3%),其次是“分段计价”(22.2%),排在第三位的是“票价普遍上涨”(16.0%),排在最后的是“高峰时段涨价其他时段降价”(12.8%)。还有26.1%的受访者直言最理想的方案就是“不涨价”。
62.9%受访者不会因为涨价放弃地铁出行
有关部门曾表示,北京地铁此次调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缓解地铁拥挤的现状。在北京市民眼中,涨价到底能不能缓解地铁拥挤呢?调查中,20.1%的受访者表示能缓解,60.2%的受访者表示不能缓解,20.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如果坐公交车不堵车,谁愿意高峰挤地铁?”挤地铁是某房地产公司职员孟阳每天的必修课。从他住处附近的天通苑站到工作的三元桥站,站数不算多,但5号线10号线是出了名的挤,进站排长队不说,往往得等好几趟才能上车。即便如此,孟阳仍然坚持挤地铁。“坐公交车在早高峰肯定得堵车迟到,买车又摇不到号。”在他看来,不管票价怎么涨、涨多少,地铁都属于他的“生活必需品”,不想坐也得坐。
和孟阳一样的人不在少数。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因为涨价而放弃地铁出行,19.8%的受访者表示会放弃,19.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对于不坐地铁后的替代出行方式,受访者首选“公交车”(79.4%),其次是“自行车”(30.2%),排在第三位的是“自驾车”(29.4%)。其他还有:步行(24.6%)、出租车(24.1%)、拼车(18.7%)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2013《公共服务蓝皮书》主编钟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想缓解北京地铁的拥挤状况,涨价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对于大多数北京普通市民来说,坐地铁是刚性需求,涨个一块两块基本不会把他们“挤出”到其他交通方式上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