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解开束缚经济发展之绳(4)

中国改革解开束缚经济发展之绳(4)

2013年10月2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发起“全面改革总动员”。该《决定》共提出了15个领域60项改革任务,这在过去历届的三中全会中并不多见。参与《决定》起草组工作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这次全会定位于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个方面,他说:“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而为了保证改革落实“不放空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绝无仅有。

对此,国外媒体评价说,中国政府摆脱长期以来由党划定方向、国务院进行具体落实的做法,改为直接落实监督。如果“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由习近平出任组长,那么中国共产党想要表现的应是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初任俄罗斯总统时一样的魄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王占阳教授认为,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下称“体改委”)之后,重新确立关于改革的专门机构,是一个信号,说明改革不只是说说而已,也是大家多年呼吁和期盼的结果。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更是在2013年11月26日的第三届中法金融论坛上表示,三中全会《决定》内容是超预期的,如果《决定》的60条改革措施中有一半能付诸实施,那至少能确保中国未来10年每年8%的增速。

正当很多人潜心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影响时,中国政府抛出了全面改革的加强版。2013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以往的时间不同,这届会议召开了4天,比往届多出1天,其间还召开了全国城镇化会议。由于城镇化背后涉及的各方博弈激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并未讨论城镇化内容,这次会议,等于是把中国最大的内需改革雏形推至幕前。

而纵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最核心的内容是对改革的做法进行了厘清: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这句话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解读,现在最为主流的观点是,2014年,经济增速在稳定的目标区间内,以改革和创新为主;如果跌破这一区间,以稳增长为主。可问题是,什么样的速度是比较安全的,它的标准区间是什么?对此,国际国内各机构一直未能达成真正的共识。2012年第三季度以前,国内外各机构和经济学家一致认为,GDP增长率低于8%是中国经济社会不能承受的,因此保八是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限。但随着2013年GDP增长率到8%以下,李克强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处在中高速增长期,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国内外各机构和经济学家又进行了微调,认为7%是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限。不过,这一数字也未必作准,如果根据中国政府制定的2020年实现经济翻番这一目标测量,6.8%增长速度也有可能是其下限。如此看来,给经济增长“底线”订立具体数字并不靠谱,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安全与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