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经济发展之绳
在保罗·克鲁格曼“中国碰壁”这篇文章中,他着重讨论了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谜题。他说,拿中国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比较,除了出人意料的快速增长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所有成功的经济体都会将其当前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以扩大未来的消费能力。然而,中国投资的目的似乎是为了提升未来更大规模的投资能力。美国的情况已属于偏高,但即使如此,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依旧要有70%用于消费,而中国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用于投资。是什么让中国的消费所占的比例达到如此低的水平?中国人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为什么直到现在没有遇到回报急剧下降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学家W·亚瑟·刘易斯很早以前提出的观点可以解释其原因: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一般情况下存在部分的现代行业,同时还存在包含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传统行业。这些非充分就业的农民对整个经济产出只不过做了边际贡献而已。存在“剩余劳动力”反过来有两个作用。首先,在一段时间内,这些国家可以大量投资新的工厂、建设项目等等,并不会遇到回报率下降的问题,因为他们可以不断从农村得到新的劳动力。其次,尽管经济得到繁荣,但来自剩余劳动力大军的竞争使工资可以保持在低水平上。实际上,阻碍中国人消费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家庭从来看不到国家经济增长在产生大量的收入。部分收入流到有政治关系的精英手里;但是大量收入仅仅沉淀到企业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
这一答案得到了经济学家智强的赞同,但他同时也指出,中国的投资与消费平衡是非常复杂的,用剩余劳动力并不能完全解释。他告诉笔者:“现在中国经济存在着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过去三十年,中国通过投资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但并没有出现投资消费不平衡的问题,除了克鲁格曼所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入世后,有一大批产品被世界各国的消费者消费了,所以,经济危机后,随着出口的下滑,中国开始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如果要想扭转这一问题,就必须在投资内部找到创造新需求的增长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投资主要投向三个方向:基础建设、房地产和制造业。而现状是,中国现有的完工基础设施项目已经让世界吃惊:高铁(2012年建成1.3万公里),高速公路(2012年新增1.1万公里,全国共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7万公里,目前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424万公里),核电站(数十个在建中,更多的在规划中及提议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改委研究员曾调侃说:“中国是要决心把所有省份的基础设施密度建得和欧洲国家一样。”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现在已经完成过半。超前基建投资,会造成诸多经济和金融风险。据资料统计,现在已建成的支线机场90%以上是亏损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