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利于破除“诸侯经济”格局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是由制度所决定。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不再对具体经济事务进行计划了,但是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地位却依然没有出现太大的改变。
对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地方政府之所以可以主导经济增长,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公有制,地方政府成为绝大多数自然资源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实际掌握者;二是地方政府还掌握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门槛设置权,通过对不同企业设置不同门槛,而直接对企业投资与经营形成明显的影响。其次,地方政府之所以愿意去主导经济增长,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存在着以GDP为目标的政府业绩考核的锦标赛,为了在锦标赛中获得靠前的排名,以利于未来的职务晋升,地方政府官员存在着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冲动;二是不排除地方政府官员存在着通过对经济事务的干预为自己所在集团和个人谋取租金的内在动机。
对经济发展来说,这种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模式有好有坏。从好的方面来看,这种模式就是经济学家张五常称赞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县长、书记替代了企业家成为经济竞争的主体,他们利用行政资源以远比市场机制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的方式来调配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坏的方面看,这种模式就是广受病垢的各界指责的“诸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地方局部利益,他们大搞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甚至相互封锁、相互拆台。
大致划分起来,从改革开放之初到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地方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效果是利大于弊,我国中低挡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并在世界上占据了优势地位,从而造就了所谓的“中国经济奇迹”。但是,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这种模式产生好的效果几乎都消失了,而坏的效果则进一步凸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和推动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将从根源上斩断地方政府过长地伸向经济领域之手。改革决定明确提出,要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各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这些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之后,诸侯经济格局将自然化解于无形。
三、有利于破解“中国式产能过剩”
当今世界,产能过剩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与产能不足都是市场波动带来的客观现象,共同构成一枚硬币的两面。但是,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相比较,我国的产能过剩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产能过剩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我国的产能过剩十年来始终都存在,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这种“中国式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侯经济对中央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调节的“双重隔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