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集结号,全会决定中提出“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宣传思想工作责任重大。邓小平同志1950年主持西南局工作时指出:“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宣传思想工作需先“深”、“化”、“改”、“革”。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最大实际。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各项工作就要紧扣这个最大实际开展。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也需深入实际、从实际出发。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要率先深入实际,立即聚集全面深化改革,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实际作为工作出发点、落脚点。要把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措施、实际情况、实际经验,当作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南针”、“里程表”、“识别器”,紧密结合实际来谋划思路、制定措施、检验效果,在深入实际中发出好声音、汇聚正能量,切实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表明我国在发展中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改、谁改谁、改到什么程度,必须听一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已定,但在推进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盼。宣传思想工作可以起到反映群众诉求、传递群众心声的作用。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要切实深入群众,走到群众中去做传声、聚力、问计的工作。要在深入群众中不断凝聚和巩固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在贴近群众中不断总结群众经验、拜群众为师,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群众力量,发掘群众智慧,提供群众创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不仅是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是实事求是的基层所需。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会决定的说明中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决不是靠上层“拍脑袋”、闭门造车得来的,而是来自基层的强大改革驱动力。宣传思想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在基层。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始终深入基层,切实把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要把话筒多递到田间地头,镜头多对准街头巷尾,版面多留给一线生产生活,既身入更心入、既“沉下去”更“融进去”,把基层深化改革的诉求反映上来,让基层拥护改革的热情传播开来,将基层推进改革的信心展示出来。
化人疑、化人忧、化人怨
十八届三中全会列出了系列改革清单,由于干部群众生活阅历、工作岗位、知识结构不一,必然有人对为什么要改革、到底要改成什么样子等还存在疑问。无产阶级革命者天然地具有给人民释疑解惑的责任,宣传思想工作更责无旁贷。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回答好干部群众关心关切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宣传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各项重大部署。要联系实际、研机析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宣传;要扩大覆盖面,讲全、讲透、讲实、讲得群众信服,做好社会阶层多元化形势下的社会宣传;在宣传中要格外注意化解部分群众对改革的疑惑,使其领会改革意图、熟悉改革政策、融入改革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空前地坚决地改革,但改革总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不免会出现担忧。例如决定对完善税收体制进行了纲领性部署,但群众普遍关心的房产税等暂未提出,一些人对此就表达了忧虑。毛泽东同志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因此,宣传思想工作不仅不能忽视这些问题,更要把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要切实把握群众的思想脉动,结合群众的担忧,将全会决定中涉及到百姓民生的部分,进行深入浅出的宣传和阐释,让广大群众正确认知全面深化改革的渐进性,以消除部分人的忧虑;同时,要把宣传思想工作和民生工作等切实结合起来,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不同的利益主体感受不一,不免有人会滋生怨气、助长社会情绪。邓小平同志曾形象地将疏导社会情绪称为“出气”,强调“群众有气就要出”、“有气就能出”。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要着力引导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引导大家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一方面,要多做旗帜鲜明的正面宣传工作、和风细雨的思想政治工作,让“怨气”变“正气”、“沼气”成“燃气”,引导干部群众迸发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社会负面情绪的纾缓和化解,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决打击网络谣言、政治谣言,在“底线原则”下处理好社会怨气的排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