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热战”时代当显中国自身魅力(2)

“文化热战”时代当显中国自身魅力(2)

——提高文化软实力系列述评之一

这种独特的价值和其中包含的文化交往伦理,正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与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拥抱西方的热情一样,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中,很多西方学者今天正力主透过东方回看西方,以中国文化伦理矫正、平衡西式思维。正如致力于比较哲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安乐哲所言,“把个人纳入关系结构的儒家哲学,很可能会革新我们对全球关系的认识,而中国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会担负起‘平天下’的责任”。

同样,他的另一句话也提醒了我们在文化软实力上应有的忧患意识:“(目前)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惜中国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个谜。”在一个被学者们称作“文化热战”的时代,制度、价值观、文化的展现和输出,与硬实力的提升几乎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国际竞争”的真正内涵。“文化仍是个谜”的传播效果,不仅不匹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也深深辜负5000年的历史文明。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就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其电影、广告、文化产品模式几乎划定了全球的标准;1998年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也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策略,今天的“韩流”已经冲出了亚洲。不是只有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日本的“日语学习中心”都在努力向全球扩展。这些符号性的学校背后,是各民族文化向外拓展的巨大张力。

对于这场激烈的文化与价值竞争,中国应该是有分量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应该为这种文化碰撞提供规则和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国文化在世界面前“活起来”,是自信也是自觉,是必然性也是应然性,是一种民族文化自我伸张的势能,也是一份全球化时代的责任。

泰戈尔“穿过”英语世界回到了恒河岸边,马尔克斯“穿过”西方回到了亚马孙河河畔,莫言也将世界文学的镜像定格在了一个长满红高粱的中国乡村。200年以来,很多有识之士漂洋过海,向西方文明寻找中国的答案;现在,让我们穿过世界,回到中国。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