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谈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谈的是什么?

初闻要集体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点疑惑。我们在学校不都已经听过课、考过试么?学新闻、学电视的人,哪个不是从这条河里趟过去才上了岸的?如今工作十几年了,反要重学一遍,所为何来?但回过头再想想,对于这条河的样子,自己真的还记得么?不得不承认,模糊了。除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八个字,剩下的几乎一片空白。像个徒步者,擎着个巨大的水囊上路,以为万无一失,可天干气燥、路途迢迢,倏忽发觉水囊已经空了。那么,重新找到这条河,装满我们的水囊,就显得十分必要。

听课之前,是做了预习的。对于这条河,问了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怎么来的?它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为什么在100多年之后,这个理论仍然对媒体发挥作用?

纵观近现代史,几乎所有政治家的革命活动都是从新闻活动开始的。在政治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有声有色的新闻或宣传活动。因此新闻不但是个专业层面的名词,更是一个政治层面的名词。

对于如今我们定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名词,马克思本人未必知道,他老人家在做新闻的时候,绝不是先建立了一个“观”,然后因循为之,所以,它不是一个固若金汤的、一成不变的概念,它是一个过程。它是马克思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是新闻的本质、本源、传播规律。

1840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哲学时,开始涉及社会政治,当时他希望能办一份杂志,但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后来,他开始给《德意志年鉴》杂志写文章,逐渐引起注意,1842年初,他写下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主要阐述了出版自由的思想,集中抨击了普鲁士的封建制度及其文化专制主义。同年他写的另一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马克思再次表达了对出版和出版自由的看法,并提出“自由出版物人民性”的观点,他认为,自由出版物表现了一定的人民精神,“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教育人民变得聪明起来”。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正是历史所赋予它的独特性质。马克思也是从写这些政论文章开始,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开始了自己的政治活动。接着他又给《莱茵报》写稿,很快从众多的投稿者中脱颖而出,成了该报的主编。当上主编后,《莱茵报》的订户量不断上升,从885户一直增加到1870户。在马克思的主办之下,这张报纸有了鲜明的革命倾向,关注劳苦大众的利益,为贫苦群众大声疾呼。与此同时,恩格斯也因向《莱茵报》投稿而与马克思结识,后来两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共同办报、编杂志、写书,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他们共同创办、主编、编辑的报刊有十多家,指导过的各地工人报纸有几十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们的先驱在丰富的报刊实践中所总结出的对一般新闻规律的认识,这些实践活动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在这个基础上,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发扬、充实、完善、创新,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所以它是一个发展中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