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谈的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谈的是什么?(2)

1842年12月,普鲁士查禁《莱锡比总汇报》,马克思针对这件事写了七篇文章,抗议专制政府对进步报纸的迫害,其中也鲜明提出了“人民报刊”的思想,他说:“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虑、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他强调,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他还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为了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思想与愿望,取得人民的信赖,每种报刊都该形成不同的特点和侧重不同的内容。也可以说,“人民报刊思想”是青年马克思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逐渐形成的一个基本起点,从那时候开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重要的内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对人民负责”亦即“人民性原则”就已初步形成,之后的新闻活动都是沿着这个起点继续深入。同时,他也提出了探讨真理最好的方式是“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来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他的一生中,多次强调报纸要坚持“陈述事实”,因为报刊的本质总是真实的纯洁的。其实这已经指明了要求新闻媒体坚持对事实负责的“真实性”原则。列宁后来也说过:“我们的报纸,是我们党的一面镜子,它应该永远是清洁的、正确的、什么也不应歪曲”。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1849年,在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的招股启事上,马克思明确说:“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这时,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意识到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而新闻的“喉舌作用”是建立在对新闻阶级性的认识上、建立在对党性原则高度坚持的基础上的。他始终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总要做某个阶层、阶级、党派、集团的喉舌。资产阶级有自己的喉舌,无产阶级也是一样。法国总统蓬皮杜就说过:不管人们承认与否,法国广播电视局就是法国的喉舌。而无产阶级的喉舌,是代表更广大的劳苦大众利益的,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喉舌,为群众说话,这是一份被更多人赋予的荣誉与责任。1849年2月,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审判案》中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

翻看这些史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脉络在逐渐清晰的过程中,它所指向的目标也逐渐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正是:新闻宣传必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党性原则;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性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真实性原则。

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与100多年前的马恩时代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已进入一个更开放的时代,每天被爆炸的信息环绕,除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外,还有网络、手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在传统媒体渐渐式微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会被淡化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它的存在?

1.对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观”的意义是立场。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你的方向是什么?取舍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做这条新闻?从哪个角度做?如何取舍素材?如何访问?这个过程的终点,所使用的传播手段可能不同,受众不同,但是,别忘了,被传播的内容的创作过程是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阁楼里创作时的过程完全一样的。而这些,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