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发扬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在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4年的重点工作时,第一项工作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等。要把这些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
那么,深化改革的“钉子”该怎么钉?
首先是找准位置扎实钉。钉钉子是一门既需要力度又需要技巧的技术活,先对准位置,再落锤。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一些问题之所以难推进、难解决,是因为有的属于体制机制遗留的老问题,有的属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源自思想观念障碍,有的受到利益格局掣肘。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改革的办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要像“钉钉子”一样,首先要准确定位,抓住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集中精力、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力求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各方面改革。
其次是动真碰硬着力钉。改革从来非易事,需要不断克服困难、破除障碍。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各方利益的深刻调整。我们说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就是因为现在的改革,必然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没有“钉钉子”的挤劲和钻劲,没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就很难突破,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只有发扬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再次是一锤接着一锤钉。钉钉子不可能一下就完全钉进去,尤其在面对一个坚硬的物体时,需要有耐心、有毅力地不断敲击。一锤子钉不好,还得一锤一锤地敲,才能把钉子钉牢。钉完一颗还不够,还得一颗一颗往下钉,最后方算大功告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工作不落实,提再多问题也是徒劳。不论是推动工作,还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清楚的目标、坚定的信心、执着的追求,缺一不可。心态浮躁、作风飘浮,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再好的发展蓝图也难以实现。
“钉钉子”精神是一种苦钻研、有恒心、重实干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更好地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更好地顺应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