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10)

1.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突出抓好“两新”组织内人群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应当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大力发展党组织、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着力发展有志青年加入党领导的各类组织,采取相对灵活的政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充分发挥这些党员、团员、工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人们搞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注重组织有志青年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包括学习活动,也包括文体活动、“职业技能比赛”、“职业规划讲座”等,努力凝聚一批上进青年。同时,着力提高青年的工作生活水平,使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亲身体验到党的“政策好”、“制度好”、“理论好”。还可以利用马克思主义场馆,积极开展面向职业青年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

2.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作用,全面抓好城镇社区和广大农村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要大力加强城镇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市民群众的理论普及工作,努力结合社区居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思想理论水平。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其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思想理论教育。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堂馆建设与已有的农家书屋、文化讲堂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在对农民开展种植养殖、打工致富等教育活动的同时,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各项政策。还可以将理论普及与党在农村的各种慈善活动结合起来,包括与赈灾救济、“三下乡”等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农民群众才能体会到党的温暖,才会自觉传播党的理论。还应当培育、创设适合农村生活的文化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国家要大力扶持农村文化发展,包括传统文化形式的继承和创新,培育农民自己的文化团体等,不断推进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发展,使得农民在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接受科学理论的教育和熏陶。

(七)形象方面:突出抓好对经典作家、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形象的宣传。“形象”是精神支柱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形式。为经典作家、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画像、塑像、建雕像等,是有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形式。

1.逐步扭转马克思主义形象宣传严重不够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为减少“文革”期间个人崇拜的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领袖以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塑像、画像等只在较小范围内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形式主要局限于文本和言语的形式。然而,缺少了人物形象这一媒介,理论普及工作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对体制外群众来说,失去了获得先进思想教育的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人以为我国已经不再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这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2.加强“像”的建设和管理。应在适当的广场、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为经典作家、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树碑立传,建立雕像、塑像或者悬挂画像。同时,应加强组织管理,使得人们围绕“像”而开展的纪念活动、参观活动等有序进行。还应当积极引导民间力量给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塑像立碑。调研发现,在湖南、陕西、四川、广东、河北等地,有一些群众自发地为毛泽东塑像立碑,建造毛主席塑像广场等,不少老百姓家里也供奉毛泽东雕像、塑像或者画像。对于民间的这种自发行为,政府部门应主动引导,而不应笼统地将之视为个人崇拜。

3.倡导在单位内部适当建造经典作家、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的雕像、塑像或悬挂他们的画像。调研发现,由于长期缺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的形象宣传,许多青少年对革命导师等人物形象不了解。为此,可以从学校、党校等体制内单位先试行,悬挂经典作家、领袖人物的画像,或建造雕像、塑像。在条件成熟时,再将挂像、建像活动推广到街道、图书馆、青少年宫、文化宫、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体制外单位。与此同时,应当加强对现有挂像、建像活动的引导,通过挂像、建像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了解。

(八)礼仪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现代礼仪形式和教育形式。礼仪既是精神支柱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在借鉴传统礼仪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推广行之有效的现代礼仪形式,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