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论大众化的观念。调研结果表明,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务之急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树立理论大众化的十种理念:一是“建设性”理念,进一步从“革命”的视角向“建设”的视角转变,更多地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研究、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时代化”理念,进一步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更多地从当代的视角理解、研究和传播科学理论。三是“科学化”理念,进一步从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不断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理论普及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四是“大宣传”理念,进一步从过去的宣传部门单打独斗向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从相对零散式的宣传教育向全局性战略性的宣传教育转变,做好理论大众化的顶层设计。五是“民本化”理念,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理念,从过去“作者本位”的宣传教育模式向“受众本位”的宣传教育模式转变,更多地从读者、观众、听众的角度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六是“社会化”理念,从注重体制内人群的宣传教育向注重全社会成员的宣传教育转变,更多地关注体制外人群的精神需求和信仰缺失问题,不断提高理论普及的社会化程度。七是“载体化”理念,从抽象单一的理论宣传向思想与载体建设相结合的立体式宣传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思想理论的载体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信仰诉求场所和有形的精神产品,“把软实力做硬”;同时,“把硬实力做软”,即在经济、军事等活动中更多地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八是“生活化”理念,从注重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使理论宣传工作更多地关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包括各种民生问题,也包括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精神抚慰、心理咨询等个人生活问题,以便为百姓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人性化、民族化的精神文化产品。九是“国际化”理念,从注重国内的宣传教育向国内国际统筹推进的宣传教育转变,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中国理论国际化战略。十是“永久化”理念,从注重当下向注重长远转变,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永久性的精神支柱来建设,既要着眼当下,更要考虑千百年后它与儒佛道等传统文化的关系,力求使得彼此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又不失科学理论的主导地位。
(二)做好顶层设计,抓紧制定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规划。实现上述思想观念上的十大转变,树立十大理念,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观、科学观和战略观,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统筹意识形态的国内国际建设;从意识形态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客观规律出发,使意识形态建设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1.进一步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意识形态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国家安全、指导思想、精神支柱。传统的国家安全主要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安全,成为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之一。历史证明,意识形态工作涉及一个国家的执政理念、民族精神以及国民信仰等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防线溃败,再强大的国防、再雄厚的经济实力也难以抵挡国家政权崩溃和社会衰败。在国际互联网普及的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就显得更加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安全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一样,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政治动乱或“颜色革命”,都与意识形态防线被冲破有关。加之一些西方大国对我国加强西化、分化和思想文化渗透,长期不遗余力地花费巨资进行价值观和西方思想说教,增加了我们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做到“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意识形态工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参与并引导国际舆论,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发展。为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性全局性规划和制度安排。
2.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顶层设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所以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规划,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理论大众化问题,这就需要对理论大众化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战略规划之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目标,明确其主要任务、根本方法、政策措施等。从调查分析来看,未来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战略任务应该有所变化,即加强原有理论成果的转化应用,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前十年的理论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包括经典著作编译研究、教材编写、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等,但还没有来得及转化应用。下一步,应当在继续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加强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增加大众化理论产品供给,切实让科学理论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