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9)

2.加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的结合,推出一批现代版“取经记”。中国老百姓大多没有读过佛教经典,但对《西游记》这部反映唐僧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十分熟悉,人们通过此故事大致知道了佛教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借鉴此方法,推出一批反映中国人是如何寻找、取回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现代版“取经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史、发展史和创新史作品,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演变。以此讲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群众经历千辛万苦并最后取得“真经”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3.加强理论与精神抚慰的结合,调配出一批精神“良药”。宗教教徒之所以很虔诚,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能够从宗教教义或活动中得到精神慰藉和心理安慰。我们的理论大众化工作也应当不断推出能够满足人们心灵需求的精神“良药”,包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相结合,培养人们仁善友爱、知恩感恩的精神和社会风尚。同时,把理论普及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免费对人们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培养人们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这是为人们讲述各种道理,澄清错误思想,引起思想共鸣的好方法。

4.加强理论与民生工作的结合,创作一批更富人性化的精神产品。理论普及作品的创作,不应当单纯考虑思想政治教育,而要更多地考虑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满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及实际民生问题相结合的问题,包括同群众的医疗、保健、上学、住房等相联系,真正体现理论工作对人民群众冷暖的关怀。

(五)队伍方面:建设一支面向社会各类群体的过硬的马克思主义宣讲队伍。建设一支过硬的面向社会大众的理论宣讲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针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存在的问题,今后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努力增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的数量。应当进一步增加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布点,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招生人数,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加强对这些专业学生的理论大众化教育,设置大众化教育课程,并有计划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毕业生安排到全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培养一支面向社会大众的专业宣讲员。同时,还可以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和农村的党员、团员、有志青年中选聘一批宣讲员,培养一支面向社会大众的业余宣讲员。

2.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素质。与组织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将那些热爱传播真理、深受群众信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提拔到重要岗位,而将那些水平不高的人清除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理论学习,杜绝不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不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人走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岗位。应当借鉴提升公务员队伍准入门槛的经验,逐步杜绝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增加这些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的机会,增进他们对中国实际的了解,避免在课堂讲授中出现脱离中国实际,甚至教条式宣讲马克思主义的现象。

3.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培养机制。一方面,应当构建体制内外宣传队伍交流互动机制。将体制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送到体制外学习锻炼,增进他们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将体制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送到高校等进行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利益保障体系。适当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以及其他物质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员进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活力。

(六)听众方面:突出抓好体制外人群的理论普及工作。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体制外单位及人群越来越多。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体制内推进顺利,在体制外却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在抓好体制内大众化工作的同时,应突出抓好体制外人群的理论普及工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