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胆采用现代化的礼仪形式。可以适当运用音乐舞蹈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堂馆或广场举办音乐会、联欢会等,鼓励群众唱经典歌曲、跳健康舞蹈。也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场馆举行各种仪式,包括举办入党仪式、入团仪式、党日纪念、成人仪式、结婚仪式等活动。还可以有计划地推行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命名街道。用经典作家的名字命名街道,是在革命战争时期采用过的好方法。例如,当年的苏区军民将四川广元区元坝镇的元坝子场改名为“马克思街”,一直沿用至今,反响很好。此外,还可以举行捐赠活动。这种捐助捐赠也是一种信仰方式,它体现出人们对革命领袖或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和热爱公益事业的善举,能够助推人们形成爱党、爱国、爱民、爱社会的良好风尚,助推理论普及工作。
2.积极引导人们以多种方式敬仰先进人物。调查发现,近年来人们出于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自发采用了焚香、诵唱、点蜡烛、磕头、放鞭炮等传统的祭拜先祖的方式。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不能简单将之斥责为封建迷信或个人崇拜而加以禁止,但也要注意到,其中确有不科学的东西,因此需要适当加以引导。从祭拜的对象看,人们祭拜的是经典作家、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这总比信仰鬼神要好;从祭拜的实际效果看,人们从中受到了先进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这也有助于科学思想和道德精神的传播。对这些活动不能简单禁止,但也要防止把革命领袖神化。可以顺势而行,发挥各级党、团等组织的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纪念和拜谒活动,举行宣誓礼、鞠躬礼、献花圈、咏唱先进诗歌等,用更现代、更先进的仪式逐步取代传统仪式,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
3.积极创新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应当彻底改变“填鸭式”、“满堂灌”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例如,可以采用更加积极的互动式教育,包括主题探讨式互动、归纳问题式互动、精选案例式互动、角色扮演式互动等,激发受众对理论的兴趣,从而接受正确理论。也可以采用研讨式教育。教师或主持人以“导”为主,为学生或观众设置贴近他们实际的问题情境,双方共同研究、讨论、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尝试推行实践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精心安排指导下,设定实践方案,选定实践项目,总结实践心得等,如组织学生开展农村调查、访问校友、瞻仰英烈等,使得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沐浴科学思想的阳光雨露,体验思想理论的魅力,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积极主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化是大众化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问题研究越来越多,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化势所必然。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层面的大众化就更加缺乏。我们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化的力度。这有利于促进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为我国的全面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促进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同时,它又会反过来推动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1.加强中国精神在海外的载体建设,打造一批海外的中国精神传播堂馆。目前,我国在许多国家建设的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主要是传播语言文化,对现代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等传播不够。而且,仅仅靠这一种载体还远远不能够满足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化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化的规划和实施。既要进一步发挥好孔子学院的作用,又要主动建设新的载体,包括建设中国现代思想馆、文化馆、人物馆等。还可以借船出海,加强同海外有关机构合作,推进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国际化。还可以积极组织国内的有关展览馆到海外巡展。
2.全面加强海外理论人才队伍建设。应大力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精通外语的外向型理论人才队伍,也可以选用一批我国在海外的留学或工作的人才,或所在国的友好人士,逐步建立起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化的队伍,充实到所在国的中国精神传播阵地中,做研究工作者、讲解员、网络宣传员等。还可以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和研究项目,争取更多的海外理论人才研究和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扩大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3.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化方式。应当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国声音,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自说自话”的现象;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来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成就,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举办和大量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世界书展、影视交流等活动;主动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吸引海外观众的参与和关注。
4.多渠道争取海外受众。应当鼓励旅居中国的海外人士参与到我们组织的活动中,帮助他们体验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借助当地群众的传统礼仪形式,例如广场聚会、音乐聚会等,有选择地向人们赠送相关文化资料或作品;在国内高校、企业等单位的海外招聘中,有意识地增加中国元素,使更多的外国友人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精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