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确理论大众化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措施。要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必须突出战略重点、创新战略措施。调研结果表明,未来十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中之重应当是借鉴古今中外精神支柱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做法,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当代国情的理论大众化路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经典、教师、听众、殿堂、形象、礼仪六方面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措施,下大力气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场馆建设,推出吸引大众的通俗读物,塑造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物形象,打造传播意识形态的社会化宣传队伍,探索制定现代化的礼仪规范,凝聚覆盖广泛的社会受众。要把理论大众化、精神支柱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来设计安排,把它与经济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城市规划、新农村建设、学校建设乃至家庭建设中,把精神支柱载体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这样,城市、农村、家庭等之中才有精神和灵魂。精神支柱建设还应考虑如何激发受众多方面的积极性,包括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情感、思维等的积极性,让人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先进信仰培养和情感陶冶中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精神产品,而且这种供给需要伴随人们的一生,从儿童到老年。
(三)殿堂方面:突出抓好一批马克思主义场馆和网站建设。为历史名人树碑立传、建祠立庙等,是古今中外文化传承和精神支柱建设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理论,要让更多的人民大众接触、了解并成为人们坚定的信仰,也需要在宣传普及工作中借鉴传统的做法,遵循精神支柱建设的一般规律,有计划地建设相应的场馆,既包括物质场馆,也包括网上虚拟场馆。只有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场馆,社会化的经典、教师、形象、礼仪等方面才能逐步完善起来,广大受众也才有接受先进思想教育的场所。
1.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场馆和网站建设的总体规划。成立各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场馆和网站建设的领导小组、协调组织,明确责任主体,拟订工作方案、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等,出台各种相关的鼓励政策,以党和政府为主,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场馆和网站建设。
2.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场馆和网站建设。充分整合现有文化馆、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党史馆、革命旧址、领袖故居、英雄故居以及红色旅游景点等资源,收集、整理、甄别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史料,包括实物、素材、故事、轶闻、趣事等素材,广泛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以及多媒体手段,增强场馆和网站的吸引力,并永久性地向社会免费开放。
3.筹建一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场馆和网站示范点。可以依托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场所,先行建设若干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示范场馆;依托现有的报纸网站、科研院所网站和各种理论网站,先行构建若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站,与主流网站、门户网站等做好链接。同时,对各地群众自发建立起来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纪念馆,要加以引导,支持鼓励,使之向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经典方面:重点推出一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品。应当把编写或制作理论大众化作品列入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在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研究、教材建设等的同时,推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群众喜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品。
1.加强理论与文学艺术的结合,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大众化文化产品。应当推出一批故事读物,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传记、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生平故事,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故事等通俗读物。作品应做到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宜小不宜大,宜薄不宜厚,适合随身携带。还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影视传媒等机构的合作,推出一批党史片、政论片,以及蕴涵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哲理的电影、电视剧、卡通、微电影、音乐、舞蹈、相声、小品、戏曲等影视文艺作品。这些故事、书籍、影视片等作品可以在文化市场出售,也应放置到马克思主义网站,供人们免费看、免费听、免费下载。让人们在满足视觉、听觉享受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熏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