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2)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境界。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工作科学化,使思想理论工作更科学,工程的推进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化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坚持以受众为本。为了适应受众的多层次需求,中宣部带头,各级宣传部门和理论部门共同努力,推出了多样化的大众化精神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作者为本的局面。二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既重视城镇居民的精神需求,又关注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创办了一大批农家书屋;既重视理论的普及和传播,又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既重视理论内容的创新,又注重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相结合,积极推动理论传播方式方法的改进;既重视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又重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去。正是由于上述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空间上更为广阔,在时间上更为久远,在社会层面上更全面、更深刻,从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三是统筹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由中央领导,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和专门协调小组,打破过去条块分割局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员调配和资源整合,提高了理论研究和普及的效率,有力地促进了理论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坚持体制创新,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保障。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建立有效的宣传体制。全党各级领导各个系统齐抓共管,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党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搭建起从上至下、覆盖全面的宣传体系。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还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形成了立体式宣传网络。二是不断创新学科体制。在过去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并建立健全了相关学科体系。三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先后有3000多名专家和数万名学者在工程建设中锻炼成长,并逐步形成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四是初步建立了多部门协调机制。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协调小组统一协调,中宣部领导,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等理论部门分别牵头,多个高校和研究、宣传部门协同参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协调机制。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理论普及工作的水平。党的组织领导是理论普及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党中央的重要会议多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提出要求。党的十六大之后不久,中央决定实施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理论工程。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听取工程工作汇报。中央多次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与队伍建设等工作进行精心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工程工作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正是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正确决策和有力指导,有力地保障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实践表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发展、体制创新和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没有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无从谈起;没有解放思想和观念转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停滞不前;没有体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缺乏动力;没有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失去生命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