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6)

(九)理论普及工作与群众切身利益结合不够紧密。宗教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重要原因之一是凡宗教团体总要开办各种福利事业。例如,通过办慈善事业为群众提供救济,通过办医院为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通过办学校解决群众读书难问题,通过办教堂为民众提供多种活动场所,方便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举办结婚仪式、寻求心理咨询等。这样,人们在获取一定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同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宗教信仰。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也十分注重把宣传思想工作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相结合,通过制定和实施“打土豪、分田地”政策,以及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等措施,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这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但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工作却出现了物质救助与满足精神需求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从客观上讲,这与工作分工有关;从主观上讲,与主动建立协调机制不够、各个方面没有主动把两者结合起来有关。于是,党的宣传部门只负责开展理论宣传工作,通过口号、标语、书籍、电视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却难以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济,红十字会负责慈善事业,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教育部门负责教育,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支持等,这些工作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实际利益息息相关,却很难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这样,人民群众很难感受到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与自己的利益之间的联系。这就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十)统筹协调“大宣传”的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思想理论普及工作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或人员关系不大。实际上,宣传工作要收到好的效果,党和政府的各级部门、各个系统都要主动参与。这就需要有“大宣传”的工作机制,以便解决上述宣传工作和福利工作“两张皮”,以及宣传工作受到各方面制约的问题。但目前这样的统筹协调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影响了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例如,宣传部门要加强理论普及的场馆建设,财政部门不愿投入,民政部门还要审批等,环节很多,工作难以开展。民间建设领袖或英雄人物纪念馆,也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而这种审批时间往往较长。因此,只有尽快建立统筹协调组织,由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分管领导亲自抓,主要领导充分重视,才能破解“大宣传”难题。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相对封闭向对外开放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出现新特点,西方一些大国采用网络等多种高新科技手段加强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从主观上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精神支柱建设的基本规律把握不够,对国内外新形势新特点认识不足,对网络等新媒体还不适应,加之被人民群众视为马克思主义化身的党员干部中存在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导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乘虚而入,从而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理论普及和精神支柱建设工作,甚至危及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新形势下,我们应在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加强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借鉴精神支柱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经验,在理论大众化的载体建设,特别是在经典、教师、听众、殿堂、形象、礼仪等六个方面下工夫。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