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5)

(六)对体制外人群和国外受众重视不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社会人群出现“二元”格局,即体制内和体制外人群。相应地,理论普及工作也出现“二元”格局,即对体制内人群可以通过单位组织人们进行理论学习,而对体制外人群则很难做到这一点。至于对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更难以开展中国理论普及工作。一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举步维艰。非公有制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理论大众化一般不重视。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私人企业中没有党组织,即使有党组织,开展工作也比较困难。受体制的影响,党和政府无法深入了解这部分企业里的群众所思所想。这不仅对我们的理论普及工作是新的挑战,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是新的挑战。二是广大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重道远。受体制、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很多人不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也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地区党的基层组织涣散,加之有的地方发展滞后,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比较落后,对农民进行理论教育难以顺利展开。三是中国理论国际化工作亟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中国发展的关注。然而,调研结果表明,与外部世界对中国关注度相比,我国对外理论大众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宣传方式不够多样,严重制约了中国理论国际化。

(七)经典作家与领袖人物形象宣传不够。不论中外,塑像、雕像、画像等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特别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得以传播和传承的有效载体。中国古代有孔子、关羽等人物的塑像、雕像和画像,这些人物形象的建造和流传有力地促进了他们思想的传播。西方国家更注重这一点,不仅在教堂有很多神像,在城乡各地到处都可以看到圣贤名人的塑像、雕像、画像。例如美国有自由女神像,总统大选时有遍布大街小巷的候选人照片,还有用历史人物命名的街道、城市、图书馆等。正是依靠数不胜数的人物形象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得到了有效传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塑像、雕像、画像等,冰冷的城乡建筑才具有了生机和灵性,焕发出思想的光辉,具有了生命力、吸引力和亲和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着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兴趣和认同。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理论普及工作未能将人物形象宣传这一要素与思想理论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更多地是进行抽象的文字理论宣传。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并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

(八)现代化礼仪严重缺乏。礼仪是思想传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古今中外的精神支柱建设大都包含有礼仪规制这一基本要素。中国之所以号称“礼仪之邦”,就是因为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和制度体系,上至君主,下至平民,其言谈举止,均要合乎礼仪规范。至于人们在表达信仰的行为中,礼仪规制更加复杂。例如在祭拜活动中,有焚香、跪拜、诵经、咏唱等仪式。西方基督教中有燃烛、洗礼、唱圣歌、传经布道等仪式。人们通过举行各类仪式,能够陶冶情操,并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精华,表达对神灵或圣人的敬仰,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废除传统礼仪中封建糟粕的同时,也将优秀的礼仪传统丢掉了,而新的礼仪规范又没有建立完善起来。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各种宗教发展起来,相应的宗教礼仪活动也开展起来,这些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在现代礼仪建设方面,我们至今取得的成绩不高。正是由于长期忽视礼仪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不少社会成员特别是体制外成员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转而到其他不科学的信仰中去寻找精神慰藉,这是导致科学理论的信众流失,而各种封建迷信乃至邪教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抬头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