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举措研究报告(3)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但面对新的形势,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转变不够。进入新世纪以来,理论普及工作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很不够,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全面观不够。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过去人们比较重视其中的“革命”理论,犯了片面性错误。特别是在今天,应当更加自觉地研究和宣传其中的“建设”理论,尤其是应当结合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努力研究和普及经典作家关于“三大规律”的思想,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示其生命力和感召力。但目前,这一观念还树立不够,有不少人还停留在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二是发展观不够。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现实中,仍然有人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思想,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经典作家的思想割裂开来,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在理论普及中很难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民族化、时代化特质,也就使理论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三是战略观不够。调研发现,由于缺乏用建设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因而在实践中就不能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理论普及工作,特别是没有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同国家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同等重要。这就导致了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战略性思维,没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规划相匹配的意识形态战略规划。四是科学观不够。与其他工作一样,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同样存在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亦即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问题。纵观古今中外,大凡理论普及和精神支柱建设都包含经典、教师、听众、殿堂、形象、礼仪等,通俗来讲,就是“经”、“僧”、“众”、“庙”、“像”、“礼”等六个基本要素。尽管时代不同,“六大要素”的表现形式各异,称谓也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要根本地解决民众的思想信仰问题总离不开这“六大要素”,这是一条基本规律。当然,除此之外,理论普及工作还有其他规律,如“因材施教”规律、精神教化与社会救助相结合规律等。由于我们未能很好地研究和掌握理论大众化的基本规律,从而导致理论普及工作的主观盲目性,或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严重。例如,在理论宣传工作中,我们常常用革命时代或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没有充分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理论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单调、死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离得太远,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难以造就全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

(二)缺乏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一些西方大国为推广自己的民主模式和价值观,不仅人、财、物投入巨大,而且都制定有一整套战略和策略。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包括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大众化工作,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受历史条件制约,加之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不强,意识形态领域缺乏总体规划,理论普及和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建设缺乏总体设计,也缺乏明确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同时,意识形态工作的法制、德制建设严重滞后,理论普及和精神支柱建设几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特别是在精神支柱建设的“六大要素”方面下工夫不够,缺口太多,也没有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社会合力,理论普及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